中国当代美术的新坐标
——写在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开展之际
作者:张晓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世界级的双年展中,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一直以“绘画和雕塑的当代性延伸”之办展宗旨而保持着独立的姿态。经前五届之积累,其办展宗旨、展览主题、评价体系和组织方式已获得世界各国艺术家的认可与尊敬,同时也赢得了国内艺术家的广泛认同。第六届展览主题“记忆与梦想”一经发布,便引起国内外艺术家的积极回应。包括中国在内的103个国家的6650位艺术家投稿18386件,其中中国内地艺术家5253人,13734件,国画类1320人, 3537件;油画类1927人, 5600件;雕塑及装置类592人, 1282件;版画及其它画种类1344人,3164件;影像类25人, 30件;港澳台地区45人, 121件,可谓汪洋恣肆,蔚为大观。中国艺术家涵盖了各个世代,尤以“70后”“80后”为主体。各个世代艺术家的作品相互辉映,在诠释“记忆与梦想”主题的同时,也表现出富有进取价值的艺术探索;由此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双年展的艺术风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近年来所取得的实绩。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作品遴选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评选出有道德、有筋骨的作品,成为评审工作的准则与标准。诚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所说:“我们评选出的作品应当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当然,优秀作品不拘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喜爱,都是我们所倡导的。 ”

  在全球化时代,本届展览主题“记忆与梦想”是有其深刻寓意的。记忆是人类精神的底色与密码,是各个民族、族群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艺术家们创作的资源库;而梦想则表现出人类对未来的憧憬、期盼与追求。对中国艺术家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则是最为伟大的理想。从本届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体察出这一思想脉络,看到艺术家们在记忆、现实、梦想中自由穿梭的动人情景,亦可感受到他们试图与其它国家的人民共同分享梦想的愿望。在他们看来,记忆与梦想,可以在交融中共享,在对话中互取。

  中国艺术家是天然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群体。在他们那里,记忆与当下,很难有一条明晰的界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意识。在许多情形下,记忆总是若隐若现地规约着艺术家创作的方位、路径、趣味和境界,并为其作品注入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辨识度。近年来,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创作实践中,历史记忆都表现出它巨大的现实诉求,即依托于记忆的文脉,通过传统艺术精神、哲理、图式及语言的当代性转换,完成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毫无疑问,这一思潮与实践,正不可阻挡地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主流;同时,在全球化格局中,它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当代美术自立的根本。令人欣喜的是,在本届展览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中,这一重大文化取向有着突出而卓越的表现。

  如果说历史记忆是当代美术创作的文脉与资源,那么,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经验则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总体而言,本届入选作品的题材之广泛、经验之丰饶、感受之深入、图式之丰富,几乎涵盖了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对底层群体的人文关怀,又有对都市生活的冷峻观察;既有对世俗生活的描述,又有抽象的形而上之玄思;既有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又有个人生活的微自语。从参展作品所呈现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美术的重要走向:一方面,中国艺术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个人的感受与经验,他们的创作更多地听从于内心而非外在的观念;另一方面,一个开放、多元、高速成长的中国当代社会,以及它所拥有的丰富人性与复杂景观,注定要成为艺术家们感受、经验乃至观念的来源。

  无论是深邃的历史文化记忆,还是丰饶广阔的现实经验,只有在梦的境界中才能绽放出思想的力量和审美的光彩。梦想是本届展览最具理想主义光芒的主题,有梦不觉人生寒,正是梦的力量,让人们在各种冲突、困厄与危机中依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依然看到未来的希望与生机。本届入选的中国艺术家作品虽然题材、观念、风格各异,但却隐喻着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对梦的遐想与建构。近200件各类型作品,或多或少地都隐含着某种憧憬,某种期待,它们交集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之梦。从这层意义上讲,艺术家就是造梦者。

  从入选作品的风格、样式和语言上去评估,说本届展览是中国当代美术成就的一次大检阅亦不为过。中国画经百余年之维新,已呈现出多元并举的繁荣格局,一种可被称之为“当代中国画”的新形态已浮出历史的水面。入选的50幅中国画作品虽不能覆盖当代中国画的样式与风格,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画维新的思路,以及它在形态与语言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样经过百余年的拓进,油画的本土化探索已硕果累累。所谓“中国油画”已不再是空洞的构想,而是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事实,本届入选的51幅油画作品,可以看作是这一事实的注脚。公正地讲,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版画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最强,艺术成就也最高。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式微,新世纪的版画正呈现出昂扬的复兴之势。本届参展的版画作品既是对已逝辉煌的致意,也是对当下状态的自我肯定。或许从20世纪早期第一代雕塑留学生开始,雕塑的本土化历程即已启动。时至今日,中国雕塑以其所拥有的成就及鲜明的本土风格,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世界当代雕塑的前列,本届参展的雕塑作品,再次坚定了这个信念。此外,入选的漆画、水彩及综合材料作品也标志着这些画种当下所取得的成就,总之,具有个性的审美语言创造,以及构筑于其上的中国梦,是艺术家们对这个时代,对本届双年展的最为珍贵的馈赠。

(张晓凌  双年展策划委员、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