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感言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力(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从讲堂上的老师到第一排的乖学生,身份突然转变,却如鱼得水。这水是充满氧气的清泉与活水,每时每刻都在冲击我的身体和灵魂。

  张军(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地方志办公室科员):

  获得了大量系统有序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当下影视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前沿信息,对文艺创作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

  朱可欣(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剧目创作指导部编剧):

  在学习中,我们接受了创作方向上的指引,我们见到了行内最顶尖的编剧、导演、专家学者,我们接触了行业最前沿的网络剧制作的中坚力量,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形成了最强大的震撼与洗礼,为我们打开了创作的新天地。

  李玮(东海电影集团副总经理):

  学员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和答疑,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使我反思和总结过去的创作历程,更加明确创作的目的和方向。

  林志杰(福建省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研习室副主任):

  本次研修班采取戏剧、电影、电视艺术跨界研修的方式,促进了不同艺术领域间的交流与融合,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创作;而通过聆听艺术名师们的讲座,内容既深刻独到又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经验与人生体验相结合,他们对文艺创作的前沿引领、政策解读、经营运作让我受益匪浅。

  陈谦(江西省九江市影视艺术中心主任):

  21天我经历了一场知识更新、理念推动、头脑风暴、信念巩固的课程学习。国内编剧及相关行业产业专家的课,为在一线只顾低头推车的创作者带来了各种启迪和帮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更远。

  银铮铮(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艺术室主任):

  研修班期间的学习,让我为将来的创作积蓄力量,调整了思维方式,重新诠释和解读了创作方式,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坚定信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苏晓苑(四川省成都市广播电视台高级企划):

  我虽从事电视剧创作多年,但不是科班出身,专业理论知识欠缺,这次学习与业内名家交流,收获了许多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沉淀与思考,该摒弃的摒弃、该坚持的坚持,重新上路。

  冯婕(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编剧):

  此次学习涵盖了戏剧、电影、电视剧,甚至网络剧的相融相通,从主旋律电影的新尝试到IP时代下的传统编剧转型,从专题授课到座谈交流,从观摩剧目到案例教学,从学员讲坛到创作实践,无一不让这二十多天的学习受益匪浅。

  肖力(总政话剧团电视剧部主任):

  在这里收获了很多,有对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的了解掌握,有和同学们结下的友情,更有对我们共同事业美好未来的信心。

  哈晓光(大连造梦者影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剧本创作与市场模块课程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紧密与市场接轨,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高金勇(九宇胜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剧):

  中青九班其实是一个IP,在这样一个生态圈中,个体之间、个体与外生态圈之间的交流和渠道的建立,可能比课程更有建设性的意义。

  刘春雷(内蒙古包头市艺术研究所创作室主任):

  地方创作人员思维有一定的区域性、局限性,通过这次聆听名家授课,收获了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技巧,眼界得到了提升。

  沈洋(云南省昭通市文联副主席):

  通过阅读《学习材料》中毛泽东同志、习近平同志有关讲话精神,更加全面地认识了文艺创作的本质,认清了创作方向,为今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更坚实的思想基础。

  甄进(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导演):

  在这里,能够与业界泰斗、行业精英亲密接触、相互切磋,能够聆听名师教诲,开阔了视野、获得精神滋养,能够与全国各地同学济济一堂,收获友谊、交换经验,其乐融融。

  霍鑫(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剧本责编):

  一流的老师讲授最具指导性的课程,更多的是从创作观念的方向出发,而非技术性的小处着手,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作方向的问题。

  孙学丽(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中国文联“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了田华、胡可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抗战期间的艺术创作历程,作为一名文学艺术创作者,深感在今后的创作中要以他们为榜样,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导向,弘扬正能量,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