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实说话是捍卫正义的必然之途
陈先义(文艺评论家)
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敬畏历史,坚守记忆,让历史离我们更近,不仅需要严密的概念,更需要生动的细节,对于反映战争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来说,就更是如此。为什么一个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对有些战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反应较大,批评较多,就是因为一些人出于功利目的,对严肃庄重的历史进行曲解,甚至是缺乏底线的“恶搞”和“戏说” ,造成一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类的作品公然出现于荧屏。这绝不仅仅是纯艺术方面的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两种价值观的交锋。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是我们构建正确历史观,保持对历史正确判断的重要基础。电视剧《太行山上》之所以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最根本的原因是作品严格遵守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着眼于用历史说话、让史实发言,为人民群众奉献了一部展现太行革命精神的宏伟史诗。作为一部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的重点剧目, 《太行山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较为突出。
一是作品还原真相、捍卫真相,用铁的事实满腔热情地讴歌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抗日战争的历史。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影视界,曾经把着力表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作为影视创作的一种时尚,一大批歌颂国民党军队抗战的作品成为影视创作的主流,有一种偏见认为,写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戏没人愿拍,拍了没人愿播,播了没人愿看,这种先入为主、一厢情愿的看法,造成影视作品对抗战历史的错误解读,歪曲了历史的真实,掩盖了历史的真相。我们从来不否认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不排除国民党军队中有诸如张自忠、佟麟阁等一大批热血将士,在国难当头时所表现出的民族血性及其创造的英雄业绩,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有着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努力从民族大义出发来正确解读历史。近些年,一大批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的史学著作的出版便是最好的证明。但是我们也绝不允许一些人打着对历史重新包装的幌子将历史“碎片化” ,从而歪曲和弱化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太行山上》为广大观众了解历史真相、获取民族记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剧中全景式地展现了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冀南地区坚持全面抗战、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真实呈现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师创造的首战阳明堡、再战响堂铺、伏击香城固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经典战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129师部队“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阔画卷;阐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民为邦本”的核心理念。
剧中大量事实也向观众解读了这样一个历史真相,那就是不论抗战在多么严峻的关头,蒋介石都没有忘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主张。正是根据他的这样一种策略,在抗战紧要关头,国民党军朱怀冰、石友三部反复制造摩擦,且勾结日军偷袭八路军。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却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一味保存自己实力,让129师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拼消耗。百团大战之后,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真正的对手是共产党和八路军。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挑起内战下令实施对太行山和129师的围剿。今天,大量揭秘档案披露的历史事实,再次说明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推动和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思想舆论上引导人民实行全面抗战,在战略上准确把握抗日战争三个阶段,在战力和情报上支撑正面战场,真正发挥了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作用,开启了民族觉醒与团结抗战的历史进程,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 《太行山上》用艺术手法全面概括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是一部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各自作用和复杂关系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教科书似的文艺作品。
二是作品用大量催人泪下的感人细节情节,全面展现了129师及其与太行山人民的血肉联系,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剧中有一段朱德总司令与国民党被俘将领的对话,朱德说:我们与你们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我们与人民在一起,我们代表的是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凭着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我们用大刀长矛可以打败装备精良的日军,当然也完全有信心战胜你们这些不顾百姓利益发动内战的国民党武装。
三是《太行山上》人物众多,场面恢弘,国共关系、军民关系、刘邓关系等等,可以说纵横交错,情景复杂。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可见编导人员的非凡功力。我这里特别强调且认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刘邓关系的艺术表现。可以说, 《太行山上》这部作品是表现刘邓关系的同类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作品。编导实事求是地展示了刘伯承、邓小平在太行山岁月相得益彰的战友关系。剧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刘伯承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元帅形象,他深谙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对游击战的战术运用可以说驾轻就熟,战前战后一系列布局和总结,全面展现了他指挥若定的元帅风范。可以说,刘伯承形象是同类影视剧中最为完整也最接近客观真实的人物形象。而作为二号主人公的邓小平,为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推广三三制、做思想动员、办战时干部培训等等,他坚强的党性、扎实的作风和政治上的坚定以及鲜明的大局观念等优良品格,都得到了完整的表现。如果说在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的话,我认为这是这部戏最为成功的部分,它为我们写好领袖题材的同类电视剧作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部分稿件根据录音整理,部分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