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舞
栏目:刀美兰从艺60周年“故乡行”
作者:释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没有领导”“没有专家”“没有经费” 。“三无”的“刀美兰故乡行”怎么办?办得怎么样? 《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谢谢刀老师,刀老师盛情相邀,很高兴有机会见证如此别开生面、凝聚着真善美、直通民间源头活水、开创性的从艺60年的纪念活动……”更有2015年4月29日《中国艺术报》 “大视野”专刊,以《金孔雀一飞60年》为题,罕见整整两大版面,见证了“三无”的“刀美兰故乡行”的成功举行。对仗“三无” ,当然有“三有” :“有人民”“有村寨”“有刀美兰” 。

  一句话,没钱也能“大操大办” !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创新!

  4月9日,距离景洪市区约30公里外的勐养镇曼掌村(意为大象村) 。一下车,扑面而来的景象,着实令人意外。傣家的亲人们全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象脚鼓、铓锣、钗齐鸣的声响—— “勐沙松”“勐沙松” ……傣家千年的乐声,表达傣家人真诚美好的祝福;响彻村寨的欢呼声“水!水!水! ” ……迎接着自家的“金孔雀” 。村中央的舞台上,挂起了“西双版纳傣族村落传统文化展——金孔雀刀美兰故乡行”的巨幅横标,以这样的称谓和如此壮观的场面,迎来故乡行的刀美兰,而此时她的双眼早已噙满泪水。

  以傣家人千百年来崇拜的、幸福吉祥象征的金孔雀作为刀美兰的代名,足见刀美兰在傣族人民中享有的盛誉。刀美兰确实多才多艺,面对村寨为欢迎她所展示的多种傣族传统文化,她兴奋不已,一会儿和大家欢快地舞蹈,一会儿又和歌手同唱傣族长诗(故事) 。当她看到傣族拳师正带领一群傣家姑娘演练傣拳时,刀美兰出人意料地登台与拳师对起擂来,挥拳飞腿,虚实过招,还能逼退对方的“攻势” 。当活动准备告一段落时,一位70余岁、操得一手好琴弦的老波涛(老大爷) ,手持椰壳做成的胡琴,希望为刀美兰演奏傣族情歌,在椰琴轻轻地演奏出古老的山歌调时,没想到刀美兰不但侧耳聆听,而且在椰琴的伴奏下开口相随,唱出少女时代最柔情的旋律……

  悉数刀美兰所熟知的傣族传统文化——还有吗?有,当然还有,她不但会纺线,还会织布,更使人想不到的是,她还会念经,为年轻人“栓线”时祝福、为怀念故去亲人“滴水”时祈祷,诵的都是傣族贝叶经上传统的经文。当然她也会书写自己民族的文字——傣泐文。乡亲们都为刀美兰如此熟知自己民族文化的表现感到惊讶,感叹不已。

  “物竞天择” ,看来刀美兰注定是演绎孔雀公主的第一人。这不是宿命的预定,也无人为的炒作,这是傣族的血脉、传统的文化选择了她,是新中国这个千年到来的时代选择了她。

  1956年,傣历翻到了1318年,正是在这逾越千年的时刻,年轻的西双版纳民族文工团推出了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千余年来,这个在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湄公河流域,一直以说唱、讲故事的方式存在的口头文学,如今一下以舞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以万分惊讶的喜悦眼光,竞相争看,真可谓是万人空巷的盛况。人们一边看,一边辨认着故事中的人物—— “这是英俊勇敢的王子召树屯”“那是美丽温柔的孔雀公主楠木诺娜”“还有诡计多端的坏人麻古拉” ……通过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节,从耳听,到眼见,跨越了千年时光,如若进入梦境一般的巨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的艺术形式、舞剧的无穷魅力,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强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而这“千年一舞” ,也正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诞生的。

  “千年一舞”的分量有多重,我们知道!

  “千年一舞”的情感有多深,人民知道!

  经过60年的传承、创新,如今的傣族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与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舞蹈并驾齐驱的、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民族舞蹈。然而它的发展绝不是什么把“异化”“稀释”当作传统的发展,更不是把所谓“颠覆”传统,当做“创新” 。时间如大浪淘沙,终将汰尽那些虚假与浮华。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一脉相承。他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我们曾走过风雨的岁月,也期盼着中国文化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