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岐山县焦六村是距大周原遗址京当凤雏周城较近的一个自然村落,历史文化悠久。当地的民间人文遗迹和传说故事,是周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古周原大地农村展示的一个缩影,比如:流传民间的祭祀礼仪是传承周礼,弘扬礼仪文化、孝道文化的典范;民国初建立的三月三古会,则表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市场交易经济,期盼改变落后面貌,达到富裕的愿望。
焦六村傅姓占全村人口的90 %以上,疑为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明代后期,焦六村建有永盛寺,永盛寺呈四合院状,永盛寺院内有钟鼓楼,由东往西建有古戏楼、下殿、上殿等。当时焦六永盛寺香火极旺,十里八乡的善男妙女及百姓农历初一、十五来寺院叩拜,祈求安顺吉利。相传正月十三的拜祖会,就是乡亲们拜祭祖宗的小庙会。除此之外,村内建有药王庙、三皇爷庙、三神爷庙、娘娘婆庙等民间寺庙。焦六村还有左中右祖祠堂等多处祠堂,每年春节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焦六傅姓、周姓、李姓、张姓家族等都去祠堂拜祖纪念,一家老小端上猪头、鸡、鱼、果和五谷粮食等祭品,按辈分拜祭老祖宗。拜祖时热闹非凡,锣鼓鞭炮齐鸣,油灯、蜡烛通亮。祭祀老祖宗礼仪十分讲究,首先净手,由家人长者携全家老少面对祖宗案一字排开,统一作揖,上香、吊表、奠酒,最后脱帽叩首(磕头) ,作揖后退出。晚辈们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以周公之礼,乡俗礼仪之程序至忠至诚,拜谒祭奠。焦六村民间祭祀礼仪体现了文化内涵,许多殿厅祠堂墙壁画有二十四孝图, “德、诚、孝、爱、礼、恩”等大字十分醒目,焦六村许多百姓以“德礼孝恩勤”字起名,多数农家将“德”“孝”“勤”等字刻在门楼上和照壁上,有些作为家训,挂在中堂大厅,在焦六村一些农民家里,至今还保留着“耕读传家”“至德为上”“礼敬为先”“百善孝为先”的牌匾。这些家训、家礼、家规影响教化着该村一代又一代人。焦六村永盛寺里的塑像、壁画等古迹,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几所大殿和戏楼修缮改造后归焦六小学使用。
据石碑记载,焦六村三月三古会从民国初期就建立,当时百姓生活贫困,民不聊生。村外几个牲畜交易员嫌贫爱富,穷人的牲畜低价买卖,富人的牲畜高价交易,百姓敢怒不敢言。有一天,村里几户农民和一交易员开玩笑说,您若在焦六村立个古会,全村人给你立碑、唱戏。交易员在乡亲们的鼓动下,四处协商争取,终于将农历三月三定为牲畜交易会,时任县长嘉奖村民立会有功,村里人在交易会买卖牲口不收税,还免收焦六村农业税三年。三月三古会第一年,焦六以外的猪、牛、马、驴、羊、鸡等牲口家禽蜂拥而来,涝池岸边,东西土壕、老城壕边等各类牲畜齐聚,鸣叫攒动,好不热闹。还有木材、棺板、布匝、农具交易也十分频繁。交易会上提亲的、遇面的、说媒的比较活跃,一些青年男女认为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三会上相亲定亲,是很荣耀和吉利的。据老人讲,甘肃平凉等西北五省客商都来赶会,陇县、凤翔、麟游、周至、彬县等客商也来交易。近些年,三月三古会又添新姿,各类服装日用百货摊位俱多,新蔬菜品种、花卉苗木应有尽有。县乡农业技术专家,在会期间举办果树嫁接管理培训班,现场传授辣椒栽培、奶牛饲养等技术,还给大家发送农业科技资料,受到百姓欢迎。岐山青化黑面皮、羊肉泡、大肉泡、荞面饸饹、油炸麻花、油糕等地方小吃随处可见,秦腔戏、大马戏、杂技和儿童游玩设施也吸引了戏迷和小孩子。焦六村家家户户亲朋满座,有些外地客商租住在农家,乡亲们热情为赶会人提供开水和生活用品,村里人忙里忙外,笑容挂颜,十分热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