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
栏目:两会关注
作者:王书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全国城乡,民俗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并且大都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例如,在北方大中城市中,春节时的民间“皇会”踩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赛灯会以及涉及文庙、天后宫的相关节日庆典活动等,都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但是,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高度重视起来,在与旅游和文化产业开发相互配合方面也比较薄弱,明显地存在着专项扶植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资金投入偏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不足、缺乏深度开发规划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加大投入、扶植企业,建造传统民俗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制定财政引导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将相关活动发展基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利用重要传统文化场所、场地,通过政策导向和营造环境,吸引民间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聚集入驻,积极培育大量的收藏及市场消费群体,形成民俗传统文化精品创意产业园。

  其次,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跟踪管理、重点扶植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企业;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对专项经费实行跟踪管理,保证非遗保护基金切实用于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投入资金,重点扶植能够建构起产业链条、有发展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能够快速增长的高端艺术品企业,争取长期举办非遗展览、绝活绝技体验及讲座等。

  第三,加强研究、扩大宣传,加大市场化运作模式:组织专家及民间人士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对民俗传统文化的各项研究,鼓励他们多出优秀研究成果;利用各种媒体,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和相关旅游和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和产品进行专项策划、宣传、营销,引导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商品;建设民俗传统文化保护、宣传和旅游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相关门户网站,搭建网络上的文化产品展示和推广平台。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专门介绍、点评,普及社会历史、古玩文物等方面知识,增强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欣赏水平;定期举办相关戏剧观赏节、曲艺旅游节、相声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等,通过节庆活动带动其他业态发展,引导周边商铺售卖戏剧、曲艺、民俗文化的特色衍生产品,满足戏迷、曲迷以及广大普通观众的各种文化需求。

王书平(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美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