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什么?中国人还有多少中国文化的根脉?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 ”正如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梅墨生在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主题演讲中开宗明义的一番追问,带着深刻的自省精神与敏锐的前瞻意识,百余位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们聚首祖国宝岛台湾,共襄盛举,共谋发展,将传承中华文化根脉的反思纳入当代文化艺术视野,探寻当下文艺繁荣的新路径。
12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文联、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台湾台中市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芳,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严隽泰、李美惠,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钟怡,以及来自中国文联有关部室、单位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100多位文艺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主持开幕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艺术创造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开幕式上,夏潮对论坛聚焦主题所做的恰切解读获得了与会者高度认同。他在致辞中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而文艺对于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至关重要。所谓中华文化艺术的当代复兴,就是习近平主席近来所反复讲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夏潮指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做到坚守与自信,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体悟和认同,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仰和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是要鉴别与扬弃,就是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形式、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当前,尤其要防止和反对借弘扬传统文化为名,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或利用传承传统文化来谋取不正当利益;三是要补充与拓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追求,对那些具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加以系统总结、科学提炼,“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对历史文化中那些陈旧的形式加以革新,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现代表达形式;四是要交流与互鉴,任何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是流动的、开放的,中华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要适应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互学互鉴、相亲相习,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吸收和互补,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为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书写人类文明华彩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严隽泰在致辞中对论坛的意义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本次论坛汇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近百位文化艺术界朋友,通过不同单元活动交换心得、沟通见解,探讨中华文化艺术及其当代复兴相关的许多议题,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这些议题是中华文化面对当代文化的重要课题,并且关系到中华文化与艺术在世界村的未来与发展。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最重要的文艺交流平台,对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促进作用,获得了两岸各界的广泛好评。
本届论坛以“根脉与梦想——中华文化艺术及其当代复兴”为主题。论坛期间,围绕这一主题,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们结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现状,围绕全球化浪潮与当代艺术发展、中华文化艺术的当代发展、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艺术、原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新媒体与文艺传播等议题,通过大会演讲、分组讨论、圆桌对话等形式就自己所在的艺术领域发表独到的见解,深入交流讨论。
从古老的中国传统戏曲到现代的文创传媒产业,从香港文艺发展到澳门天主教音乐,从艺术理论到生活美学等,开幕式当天的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话题纵横今古,经纬万端。在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冯双白睿智而充满激情的主持下,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台北市报业商会同业公会理事长林圣芬、香港靳刘高创意策划创办人靳埭强、澳门理工学院高等艺术学校教授戴定澄、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副教授王信文,结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现状,围绕种植中华传统戏曲的当代记忆,寻找中华文化、文创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三赢模式,澳门天主教礼乐文化及音乐生活,立足传统立场、弘扬人文理念、再造中华辉煌等议题发表精彩演讲,开思启智,建言献策。其后,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美术创作与理论,音乐、舞蹈、戏剧、非遗与民俗艺术,文学、生活美学与文化产业、非营利组织与文化行政,通俗音乐、影视与传播媒体等主题深入开展了分组讨论,交流切磋,共议发展。
论坛圆桌对话主题聚焦“文化与城市”。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从紫禁城探寻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教授牛川海以戏剧介质解读城市文化之浓缩;香港资深媒体文化人纪硕鸣从商业冲击及互联网动态影响等透视文化这张城市名片;中国文联委员、澳门易经会会长陈志威从澳门中西文化开放交流放眼寻根筑梦。四位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不同城市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文化视角,参照各异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研究及思考,深入阐释了对城市与文化关系的不同认知和向往,共同探讨作为文化孕育重要场域和文化多样性生成关键因素的城市的内在精神的提升。
论坛期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分别赴台湾亚洲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以“现代文艺名家眼中的艺术与人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激发了高校师生的热情和共鸣。此外,无论是此行席间年逾古稀的刘兰芳以珠落玉盘的评书表演艺术与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老中青艺界同仁交流技艺,还是与会专家于鹿港民俗文化馆、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等文化地标体味宝岛厚重的文化积淀,都是艺术灵光频现,文化脉动回响。
论坛闭幕式上,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李美惠、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钟怡发表了热情洋溢、满含深情的致辞。“本届论坛像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又像一幅兼工带写的国画,更像一个超越文化时空的‘虫洞’ 。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诗意地表述其基于理性的总结,为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点。庞井君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届论坛有三个特点,一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度重视、通力协作;二是活动安排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三是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论坛像一篇聚焦主题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因为众多不同艺术门类、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颇有造诣的专家看似很散漫的交流,其神却凝聚于“根脉与梦想”这一主题,共同关注中华民族的文化如何在未来实现复兴,大家用思想与智慧亲手写就一篇优美的散文;论坛又像一幅兼工带写的国画,面对内涵丰富的主题,与会者既有对宏大、辽远、抽象问题做小中见大、写意传神的思辨和论证,同时也对新媒体、本土的文化等具体问题进行精妙、细微的工笔描摹和书写,共同绘制了这幅中国特色的精彩图画;论坛更像一个跨越时空,穿越精神文化的“虫洞” ,在精神时空穿越交融过程中,时代、科技、转化、价值等文化命题得到了开掘、激荡和创生,让人获益良多。“聚是一明月,散作满天星。 ”论坛的成果和收获对我们今后深入思考中华文化艺术如何实现当代复兴颇具启发意义。
“有根最稳,有梦最美。”或许我们可以用作家崔家蓉现场如是话语为论坛点睛。在全球化现代语境下,聚焦根脉、省思未来的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对两岸文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期待继续携手,固本培元,共筑梦想!诚如论坛嘉宾陈志威现场赋诗所云:“夹岸梅花冷更鲜,良朋高会事堪传,八千里路云和月,回首风尘入远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