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
作者:於可训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艺为人民,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从五四时期揭示社会病苦、歌颂劳工神圣,到左翼时期提倡革命文艺,进而在延安时期由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方向,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建设新的人民文艺,乃至提倡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和新时期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始终是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的。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了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

  人民,既是一个集合概念,又有具体的历史内容。在五四时期主要是指下层人民群众,在左翼时期主要是指工农劳苦大众,在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在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的四种人,主要是工、农、兵,在新中国成立后,则是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今天,以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生活在共和国土地上的和平居民或全体公民。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这些时代不同主体的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要体现这些时代人民群众总体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从这些时代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精神和力量。这种总体的愿望和要求,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可以概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一以贯之的历史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则可以概括为追求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这是当今中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今天的中国,文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精神导向,也必将引领人民群众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如同在历史上文艺引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一样,又有赖于文艺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精神和力量。

  我们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文艺创新的关系,就是要从这个前提出发,充分吸取历史的经验,深入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真正从思想上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和创作导向,在人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实践中,开创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於可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