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坤演出照
对于喜欢扬州评话的广大书迷来说, 《皮五辣子》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书目,而说到这部书,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杨明坤。在日前举办的扬州曲艺进京学术观摩展演中,杨明坤再次演绎了他的代表作《皮五辣子·假扮夫妻》 。
杨明坤回忆,他从7岁开始听书, 12岁开始在小学登台说书,虽然现在已经年过花甲,但杨明坤还是坚持每天说书,而且他还在扬州创办了一个皮五书场,每个周末免费为观众说书。杨明坤说,虽然自己从小就喜欢扬州评话,但并非科班出身。工作后,他经常参加一些公众活动,说上一段评话。当他带艺进入扬州市曲艺团(现在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时,已经27岁了。团长安排他和《清风闸》 ( 《皮五辣子》 )的第八代传人余又春演搭档。每次表演结束后,杨明坤连妆也不卸,就坐在台边听余又春说《皮五辣子》 。晚上回家后,躺在床上,他就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地过书。跟着余又春说了2个月的书,杨明坤居然“偷”记下了整部《皮五辣子》 。
当得知杨明坤也想说《皮五辣子》时,余又春赌气说道:“他想说,就让他说吧。”杨明坤也就“顺水推舟”,开始尝试说《皮五辣子》 ,因为没有师傅系统传授,他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到表演之中。出乎意料,杨明坤版的《皮五辣子》大受欢迎,后来,就连余又春也常说杨明坤说得比他好。
如今的杨明坤虽然在业界已经算是个“腕儿”级人物,但在他自己看来,这点本事就是“玩”出来的。“小时候一直想当外科医生,也算不上什么理想,就想多赚点钱,让辛苦一辈子的父母活得好些。走上评话这条路,纯粹是‘玩’出来的,大概这方面也的确有点天赋。”杨明坤笑言,“一直到现在,我对待我的工作和艺术就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没想到这一‘玩’就是50多年,幸运的是我‘玩’成功了。 ”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玩”的心态,使得杨明坤对任何事情都那么不讲究什么俗规。“我们团的青年演员都跟我讨教过,但我从来没要他们承认我是他们的师傅,我就是出于一种对事业的爱和追求,愿意把自己从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儿经验无偿地交给他们,从来没有要求他们有所回报。 ”
如今的杨明坤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扬州评话的传承事业之中。“从退休到现在的5年,我带了很多学生,除了团里的外,我在扬州社会上有40多个学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而且光扬州宜陵小学4年就培养了180多名学生,扬州实验小学培养了100多个学生。我教过的小学生评话爱好者就有好几百个了。”杨明坤自豪地说。
传承教学之外,杨明坤还经常受邀担任婚礼主持,在他看来,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扬州评话的机会。所以,每次担任婚礼主持时,他都会说一段扬州评话,向更多老百姓推广扬州评话的艺术魅力。
谈到曲艺艺术的功能,杨明坤认为,过去由于读书人少,包括扬州评话在内的很多曲种的主要功能在于教育,比如向群众传递各种历史知识,宣扬褒忠贬奸。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读书了,曲艺的教育功能也随之慢慢弱化了,现在最要紧的是发挥曲艺艺术寓教于乐的功能,要能在笑声中让观众受到教育、启迪和启发。所以,如果扬州评话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取悦观众,不能让观众开心,这个书就一文不值。
杨明坤一直主张地方曲种一定要保住方言。在他看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扬州评话艺术就是为江淮大地上的老百姓服务的,扬州评话必须用扬州方言来说,如果离开扬州方言,扬州评话也一文不值。
“我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玩’得很幸福,因为有那么多老百姓陪我玩,有那么多书客陪我玩。所以,我每创作一部书之前都要考虑这部书好不好玩、老百姓爱不爱听。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老百姓是我们艺术的土壤,如果老百姓不喜欢你的作品,那么你的作品就毫无价值。 ”杨明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