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走向大众
需要艺术影院的有效运营
——由亚洲电影节策展人论坛引发的思考
作者:沙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由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和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亚洲电影节策展人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从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邀请了12个电影节和艺术电影推广机构的策展人参加,而笔者也作为旁听嘉宾,在两天时间里仔细聆听了与会代表的全部发言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性质凸显,如何更好的做好放映策划、运营艺术影院,做了自己的思考与梳理,希望与各位读者分享。

    中国电影博物馆(上) 、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中)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是北京的艺术电影观看重镇 

  【关于策展人】

  既然是策展人会议,那么策展人本身的身份、功能与定位是此次论坛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公共项目部总监谢萌、上海电影博物馆策展主管吴觉人和杭州亚洲青年影展执行长单佐龙等都对“策展人中心制”议题进行了精彩阐释,总的来看,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展人要求非常高:需要具备国际性的电影视野、组织议题的能力、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经济运营能力等等,还需要有充分投入的热情,过硬的外语能力也非常必要。

  【关于放映内容】

  与会绝大多数嘉宾和策展人,他们所追求的皆是一种偏向艺术电影的选片道路。他们重视发掘新导演、推崇新作品、新风格,走与主流电影不太一样的独立的差异化道路。对此,笔者对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努力表示非常敬佩。但同时,他们中不少也提到,面对资金短缺、难以拉到赞助的处境,有时会导致影展停映的现象。

  对此,笔者有自己的思考。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放映近些年是比较火爆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排起数百米长队购票的现象。为什么资料馆的放映吸引大家?因为它比较通俗、接地气、票价便宜、视听效果也相当不错,综合起来说就是性价比很高。放映内容比较主流是资料馆的一个突出特点。尤其在国内主流院线放映片源有限的情况下,影迷们连主流电影(包括艺术大师作品和有艺术水平的商业类型片)都没有机会看到,他们怎么会一跃跳过“经典电影”时代而青睐于独立艺术电影呢?笔者一直认为,电影资料馆不要做“小众影院” ,而要做“大众影院” ,在放映主流电影的

  基础上,兼顾小众艺术电影,是未来的可行性道路。我们很快就将启动对国产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长线放映计划。而这些小众电影的放映,应该成为主流电影放映的合理补充。

  【关于电影节定位】

  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合作单位,过去两年尤其是今年,由于宣传得力,成为北京地区遥遥领先的最卖座、观众最多的放映点,观众9天突破一万人次,这个人数是很多小艺术机构一年才能达到的观影数量。对此,笔者很自信地认为,只要电影资料馆一天是北影节的放映合作伙伴,各项指标肯定就是北京的放映场所中首屈一指。原因无它,我们有这么多长期支持艺术电影放映的、已经形成观影习惯的影迷群体。所以,无论对于资料馆还是组委会,这都是双方乐于看到的双赢的结果。

  鉴于电影资料馆将越来越紧密地介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活动策划中来,笔者尤其关注了台湾金马奖影展执行长闻天祥和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李焯桃两位业界资深人士的发言。这当中笔者觉得最有启发的是李焯桃先生的发言。他介绍说,香港国际电影节一直不忘对香港本土电影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从上世纪80年代第四届以来每年都做香港电影特辑,并挖掘整理旧的佳片资源,这些需求和努力为后来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香港国际电影节不重视形式主义,淡化竞赛单元、淡化红毯秀,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电影展映单元,做了很多优秀的电影回顾活动,比如33部小津安二郎作品全放映以及各种大师班见面活动。启用影评人导赏功能,让他们在片前片后为观众介绍电影,取得很好的效果。除了每年3月的电影节之外,还有夏日电影节和每月的CINEFAN日常放映,把电影节日常化。金马奖也是如此,除每年下半年的国际影展以外,还有上半年的金马奇幻影展。笔者认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模式是最值得国内电影节去学习的,不光北影节也包括上影节,把观众们伺候舒服了,才能获得他们的由衷支持。

  【关于艺术影院经营】

  这次会议上,大阪亚洲电影节前事务局长景山理先生的发言引发的共鸣最大,他用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过去他为推广艺术电影而做的努力。据说大阪男人是最擅长说笑话的,但是从他幽默的表述中,还是能体会到很多的艰辛和不易。比如他提到:他经营两家艺术影院,还有社区电影计划,过去还主持大阪亚洲电影节,但是基本上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他就向政府要钱,政府一看四个项目的主理人都是他,当然给的钱就少了,为此景山先生最近退出了大阪电影节的工作。他还提到,他的艺术影院观众,大多数都是超过70岁的,年轻人则很少,他认为影院存在的价值就是,很多老年人可以通过看电影,顺便买买菜,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比较好。同时,他也是较早通过众筹的方式在日本建艺术电影院的,每10万日元为一股,最后有300多人出资,筹集到4000万日元,最后建成了现在的影院。景山先生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他说他自己甚至参与到广告彩页的设计、排版中,当年为了办《电影新闻》刊物,还专门投身到一家印刷公司去工作学习。

  由此,笔者领悟到的,一是艺术电影机构包括电影资料馆要善于向政府申请经费补贴支持(因为真的很难盈利) ,并通过电影放映实践促进政府推出更合理的政策条例。第二,就是“小型影院”经营,景山先生经营的两家艺术电影院,最大的只有76个座,小的才30个座,但是每年能接待55000人,票房收入7000万日元(约400万人民币) ,当然这样仍然需要政府补助。中国人常说,螺蛳壳里做道场,就是这个道理。小影院只要好好经营,仍然能有很大的潜力。关于“小型影院”的经营理念,日本《映画艺术》 2013年出了一本很好的书《如何制造“迷你”影院》 ,希望中国的出版社能译介过来,不仅对艺术电影院,对主流影院的差异化发展,都有可借鉴学习之处。侯孝贤导演就是到了大阪,看了景山先生的艺术电影院,回台北建立了一个城市光点影院,成为今天台北的文艺电影地标。中国电影资料馆也完全有这种潜质,希望资料馆未来能够不断地提高专业性和服务能力,扩大放映片源,提高设备和场馆的利用效率,最终让广大的文艺青年们和影迷们真的以北京有这样一座艺术影院为荣。

 

香港国际电影节回顾展映了33部小津安二郎作品, 《东京物语》是其代表作

(沙丹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