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槐(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 :
两岸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人心会更美,我们的梦想能早日实现,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每次参加都有不同的感动。这是个两岸连心的平台,大家心连心手牵手,很有意义。台湾这次参展作品很多,书法作品有160多幅,书法界有10人参加,美术界也有10人参加。我是福建移民的第七代,对在厦门举办的两岸艺术界交流活动,感觉很方便,也很亲切。现在大家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以前我们得给大家打电话催交作品,现在大家都主动提交作品,数量很多,我们经过一定的筛选后才带过来展出。
罗振贤(台湾“中国画学会”理事长) :
大陆的大好河山,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吸引我们往这边走。中华情是断不了的。文化的底蕴还是在大陆,这边给我们很多的创作灵感。举办这样的展览,让两岸的书画家得以互相切磋,我们共同的愿望是传统能得以维护,文化底蕴能得以发扬。书法和绘画是一体的,在交流中,我们来到大陆,也希望大陆的艺术家多多来台北举办展览。
这次我参展的作品画的是江西的三清山,景色与黄山很像,因为它与黄山一脉下来。与黄山不同的是,因为三清山是新开发的,为游客建了很多观景的平台,给我们写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三清山我去过几次,有一次遇上山雾迷漫,我们在山路上走,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很美的景吸引我们去过一次还想再去一次。
卢锡炯(台北薪传画会会长) :
我们从台北来的画家合作一幅画,题为《中华情,中国梦,两岸河山如此多娇》 ,借中秋节月圆人团聚的日子,画这幅两岸山水紧相连的作品,这幅画中有高山,象征着中华一脉相传到台湾的文化绵延,中间有河流有瀑布相连。原本,作画是各人画各人的,我们合作画,几个人一齐往同一个目标画,画出的画好像一个人画的一样,那个感觉很不一样。大家都是大学里的教授、主任,大家都想到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中秋节来画这样一张画,所以画得特别带劲,好像我们就置身于画中的美景一样。到了这个场合,和各地的艺术家在一起,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大家发现,中国画是同源的,书画同源,骨肉相连。
两岸的中国画有不同的笔墨味道,在不同的地方生长,受不同风土人情的影响,台湾的画与广东、福建的画都具有江南风味,北方的画如表现新疆的山,西藏的雪山、牧民的,这些画把中国很蓬勃的绘画气氛表现出来。这次,我带了一些学生来,他们来看展览后,深有体会:各地的画家绘画各有风格,他们可以拼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图景,而且看的都是一流画家的作品。很多同学说,这样的画展要是能经常看到的话,我们水准会提高很多。这次主办单位很用心,很让我们感动。
连家生(澳门书法家协会理事长) :
我参加三四次“中华情”展演活动了。我觉得这次的主题不同,中国梦,是大家在追、在圆。来之前,我写了一副对联:明月照千里,两岸心追中国梦;群星向九州,万毫意写中华情。这次的展览主题很好,我们海峡两岸暨港澳台地区,大家都是中国人。现在祖国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就,今年是马年,我们正马不停蹄为中国梦而奋斗。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志气,永远不要停步,奋发图强,中国梦是我们的梦想,只要我们努力去争取,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也是大家的梦。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是如此。我是华侨世家,我父亲是归侨,经常听父亲说:在外朝朝难,在家日日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以前中国地位低,被外国人歧视。现在不同了,中国人出国旅游也会受到尊重。有国才有家,国强家才能强。
施子清(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会长) :
我参展的作品是辛弃疾的词四条屏。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者,他的诗词表达他的爱国情,我年轻时很喜爱他,研究过他一段时间。我在笔会上写的是习近平主席1991年在福建写的《军民情》 ,这首诗写得很工整,个人很喜欢这首诗,能背下来。
福建的厦门、泉州、福州都掀起了练书法的热潮,孙子拉着爷爷的手练书法,这是好现象。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文字很重要。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多关注经济上的发展,对文化关注较少。十八大提出“文化兴邦” ,中国梦,没有文化怎么梦,文化是载体。在电脑时代,很多学生只会用电脑,不会写字。我在全国政协写过建议国家在中小学设立书法课程的提案。过去港英政府不做中华文化的普及工作,香港回归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推动,家长有的还会请私家老师来教孩子们写字。
奚美娟(中国影协副主席) :
“中华情·中国梦”书画雅集展演,中国文联与厦门合办了很多届了。我是第一次参加,我与上海电视台的刘家祯朗诵了一首流沙河老师的诗《就是那只蟋蟀》 ,这首诗很符合今天的情境,中秋节即将到来,这首诗里很宽泛地表达了两岸互相思念,精神的交流,对人情的思念,特别有意思。自己读的时候也很感动,现场表演时很入戏。我们办“中华情·中国梦”系列展演活动用文化方式沟通民族情、思乡情。这首诗里的蟋蟀是有象征意义的,“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把一个人颠沛流离的经历具象地表现出来,每次读都很感动。
我2012年演电视剧《原乡》时来过厦门,这部电视剧就是讲台湾老兵的故事。这个电视剧今年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演的人物戏不是很多,但是很完整,我很喜欢这个人物。
杨慕(台湾音乐人) :
我来厦门,是为了做“音乐厦门”的项目,想让厦门处处有音乐,成为两岸知名的音乐重镇。厦门的环境很好,各界很支持,在这里很适合做音乐。我从事音乐工作40年,在我来讲是有点民族情感的,如果能用音乐牵起两岸的手,我觉得也挺好的。我不怕被岛内部分人打上标签,我是做音乐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民族。我们在厦门一年要做一百多场演出,包括街头和音乐厅。去年到今年一共演了近百场。未来,我们会做一些原创歌曲的出版,打造厦门的素人歌手,做音乐培训,全面耕耘厦门的音乐土壤。厦门政府的支持比我原先预计的还好。我在做这个项目时写《共同的情歌》 ,厦门市民喜欢这首歌。有人反映你在厦门为什么不写首闽南语歌曲呢,于是我又写了《厦门亲像一首歌》 。
张铜彦(中国书协理事) :
这种近距离、面对面、手牵手的雅集展演,以文会友的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我们海峡两岸暨港澳台地区书画同道间的艺术交流,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沟通了解和骨肉情谊。我特为此作诗一首:中秋佳节月儿圆,阴晴圆缺两难全。游子思乡望故土,同宗共梦情相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