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声玉振 华夏旧乐
作者:刘再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宫廷音乐步下神坛,“神”的音乐逐步演变为“人”的音乐,为更富于人性化色彩的歌舞伎乐所取代,成为主流音乐形态,开辟了中国音乐历史新阶段。这是庄重神奇的音乐世界,所有乐器全为地地道道汉族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器乐组合形式,音乐则被称作“华夏旧乐”。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钟架上,气势雄伟,傲视天下。

  人类音乐是从神坛上一步步走下来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战胜自然而形成的“万物有灵”观念即“敬天常”意识,至3000年前,周朝音乐依然是着意渲染神秘主题。西周统治者用音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即周公“制礼作乐”提倡的“雅乐” 。 《诗经·周颂》中有首诗叫《有瞽》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簴,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劂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实际上是周王大合乐于宗庙时所唱的乐歌,描绘了一群盲乐师用钟磬、足鼓、建鼓、摇鼓、箫管等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和谐的乐曲,供祖先听赏。这些乐器中象征天子、诸侯身份地位之“重器”即编钟和编磬,合称“钟磬乐” 。在我国考古出土上百套“编钟”中,规模最为庞大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全套编钟65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鎛钟1件) ,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钟架上,气势雄伟,傲视天下。编钟和编磬组合发出的音响,古人用“金声玉振”加以形容。“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极为先进,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而且每件甬钟能够同时敲击出三度音程(大三度、小三度)两个音,叫做“一钟双音” ,这是前所未知的。音乐学家黄翔鹏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这一“奇迹” ,当时中国音乐史权威杨荫浏先生还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说:一个钟怎么能敲出两个音?然而,“曾侯乙钟”出土再次证实“奇迹”的存在。有学者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半音阶在欧洲公元后16世纪问世的大键琴上出现时仅只有四个八度的音域,在18世纪初问世的钢琴上出现时才有五个八度的音域。直到近代,钢琴音域才增加到七个半八度。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在声学与音乐上的成就,的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同时,曾侯乙墓乐器置放位置还证实《诗经》中所记载大型“钟鼓之乐”和小型“琴瑟之乐”之存在,相当于今天的“管弦乐”和“室内乐”的区分。所以,曾侯乙墓乐器群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 。“曾侯乙钟”断代属于战国初期,是依据鎛钟铭文推断的,相当于公元前433年,距今2400余年。曾国是楚国“国中之国” ,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国,能够制作出这样精美先进的乐器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曾国即文献中所称的随国,春秋早期号称“汉东大国” ,是汉东姬姓国中最大的国家。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国大夫栾枝对晋文公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说明春秋中期随国已经沦为楚国附庸,到了战国则不知下落。从随县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器铭文中可以得出结论,“随”同时也叫“曾” ,与周王室为同姓亲族关系,“曾侯乙就是文献所载的汉东姬姓之随的一个国君” 。据最新资料显示, 2013年7月3日,随州叶家山西周墓群中M 111号墓室发现5件编钟,其中一件鎛钟上铸有铭文,墓葬很可能是曾国国君墓。“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教授认为,由于编钟属于西周早期,意义重大,有可能改写世界音乐史。因此,“曾侯乙钟”厚重的历史内涵只是露出冰山之一角,简直匪夷所思!它不仅揭示了3000年前编钟在周王室边缘地区的存在,而且拨开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所形成的历史迷雾,通过器物铭文使随国和曾国的源流关系重新为世人所知。所以,编钟和编磬既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乐器,钟体与磬体上镌刻的铭文亦往往填补文献记载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先秦时期器乐形态即以“八音”为标志的各类乐器(金如钟,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管,匏如笙竽,土如埙,革如鼓,木如柷圄)构成的“华夏旧乐” ,以编钟和编磬为代表,合称“钟磬乐” 。这是我国第一代器乐形态。在西周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的社会结构中,钟磬多为上层统治者所使用,“士”多用琴瑟(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 ) ,奴隶阶层则用“埙”和“土鼓”一类的民间乐器,有着鲜明等级界限和阶级区分。宗庙之中,天子诸侯以“钟磬乐”祭祀天地神灵先祖,在庄重肃穆的音乐中求得心灵净化,以音乐的和谐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钟鼓喤喤,磬管锵锵,它以金属富有穿透力的音响,玉石材料圆润透明的音色,皮革乐器宏大的音量在人类音乐中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展现王者之气,走在了世界前面。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大量制作钟磬乐器,“钟磬乐”得到空前发展,从各地区出土大量编钟、编磬的事实中可以证明。战国时期,歌舞音乐开始风靡各国宫廷,中国音乐由“乐舞”形态向“歌舞伎乐”形态转型,器乐形态也由“钟磬乐”向“丝竹乐”转型。这是由于轻便的丝竹乐器更加适宜于轻歌曼舞音乐情调的需要,宫廷音乐步下神坛,“神”的音乐逐步演变为“人”的音乐,为更富于人性化色彩的歌舞伎乐所取代,成为主流音乐形态,开辟了中国音乐历史新阶段。但是,“钟磬乐”并未完全失去其历史地位,依然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奏响,虔诚祈求天地浩气、神灵保佑、先祖庇护,为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子孙祈福。这是庄重神奇的音乐世界,所有乐器全为地地道道汉族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器乐组合形式,音乐则被称作“华夏旧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