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优励先,针砭时弊,坚守文艺批评评奖标准,树立文艺追求与时代精神的“风向标” 。
◎培育新人,聘请专家、广采博纳,吹响中国文艺评论人才队伍的“集结号” 。
◎以《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艺网为主阵地,打造遍及全国的文艺评论阵地的“强版图” 。
◎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聚集全国文艺批评骨干机构,构建中国文艺批评网络“大格局” 。
◎推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文艺批评“正导向” 。
一
2011年10月13日。在一间并不太大的、朴素的会议室里,济济一堂的专家学者围绕一个话题聚精会神地议论开来。每位发言者言语间的焦虑中带着一种欣慰,热烈的讨论氛围里透出一种凝重。也许是因为他们谈论的是可能关乎中国文艺走向、时代文艺风气的“大事情” ……
这就是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召开的“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 。以研讨《中国艺术报》在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契机,多位著名文艺家、评论家和中央及地方多家主流媒体负责人围绕主题同商共议。
“努力开创文艺评论的新风” ,会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如题的重要讲话铿锵庄严。
多年来,在业界,围绕一家报纸的文艺评论经验如此高调研讨推广,这样的会议尚不多见。
这次会后,文艺评论要“敢直言” 、“树正气” 、“开新风”等关键词余音不断,在全国散布开来。
二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国家公墓先贤祠里,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位著名的思想死敌被法国政府安葬于同一墓室。这一现实不仅为世人昭示了法国对于逝者生前至死不渝的人文精神碰撞与学术思想冲突的尊重,更向世世代代隐喻一个事实:批评的坚守与捍卫对于欧洲文化中心的法国乃至全人类文化进步的伟大意义。
具象来说,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并称“车之双轮” 、“鸟之两翼” ,文艺批评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藉此可见。“双轮”与“两翼”并驾齐驱,方能确保车之前行和鸟之高飞。
抽象而言,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以生成“诗”与“思”的张力,成就和落实着文艺几千年呵护人类精神成长、文明进步的巨大价值。
放眼异域,苏格拉底、柏拉图打开古希腊文学认识的最初视域;但丁“四义说”奠定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基础;卢梭“回到自然”理论张扬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康德“审美无利害”助推德国浪漫主义繁荣;别林斯基现实主义导引俄罗斯文艺扎根生活……思想的曲折进步、文化的渐进发展,何时离开过文艺批评对文艺的精神助产?
抚今追昔,从先秦“百家争鸣”恢弘气象铸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到“五四”文艺论争摧枯拉朽启蒙时代新思想;从上世纪中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取向,到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中文人的反思与自省……五千年文脉涵养出的泱泱中华前进之路,文艺批评从来都站在时代的前沿。
批评家是精神世界的“立法者”。文艺批评规约和引导着文艺创作,影响和钳制着文艺家的价值选择,提升和启迪着受众的审美鉴赏,进而从根本上影响文艺生长与文化进步、社会精神,甚至文明走向。
盛世文兴。随着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华民族迎来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关键时刻。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文艺形式如此繁盛,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文化种类如此多元,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古今文化与中外思想交汇如此驳杂,因此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如此更需要批评家为文艺发展导航,为文化转型把脉。
然而此时,我们面临的却是当下文艺批评生态堪忧的境况:
“批评已死” 、 “批评家死了” 、 “批评终结了” ……作为传统批评主体的学院批评,常常过于依赖于西方理论,囿于僵化封闭的学术体系自说自话,陶醉于言不及物的术语狂欢,让人们听到了文艺批评的衰微的哀叹;
“红包批评” 、“广告批评” 、“噱头批评” 、“酷评” ……在市场经济的商业逻辑干扰下,无数专家走出书斋,甘愿被利益绑架,用肆虐的“伪批评”完成对浅薄文艺产品的粗浅叫卖,沦为商业链条中的可悲掮客,让人们看到文艺批评者理论的失职和自身公信力的空前危机;
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俗为雅、以下为高……在当下消费主义主宰的大众文化强势来袭,数字化时代新型媒介主导的多重语境中,无数以感性愉悦为旨趣的过度娱乐低俗化文艺不断僭越文化伦理底线,而自媒体喧嚣的舆论狂欢中,人们看到的常常是大众文艺批评的缺席和价值的错乱。
失语、失衡、失节、失范、失魂……太多用来形容今天的文艺批评的词汇敲打着我们心头的失落,提醒着由此带来的文化危机。
三
鲁迅曾说过, “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 。
今天的批评怎么抗争?当代文艺批评如何突围?
“要高度重视文艺理论研究,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支持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要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胡锦涛同志在九次文代会、八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
“要紧密联系文艺创作实践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关注热点焦点问题,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形成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李长春同志在去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示。
“要重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倡导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风气,倡导与人为善、以理服人的风气,倡导讲真话、建诤言的风气,加强对文艺现象的科学分析,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创作方向、提升鉴赏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刘云山同志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并多次批示要求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国文联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营造文艺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批评标准、批评队伍、批评阵地、批评格局、批评精神,一系列关乎新时代广义的批评主体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都需花大力气去构建甚至重建。
四
奖优励先,针砭时弊,坚守文艺批评评奖标准,树立文艺追求与时代精神的“风向标” 。
2012年10月30日,昆明,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揭晓, 87个作品从31个省区市和12个艺术门类的492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者既有年届耄耋的专家,也有初出茅庐的新秀;既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论骨干,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文艺人才,近年来文艺评论成果由此得到集中检验和展示。
作为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级文艺评论专项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是在中宣部的指导下,由中国文联主办。评奖对象涵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12个文艺门类。自2000年设立以来,该奖项迄今已举办8届, 700余个优秀文艺评论作品先后从中产生。
特色鲜明、导向明确、程序规范、门类齐全。除参与面广、覆盖面大之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批评基础,突出主流价值、体现导向性是评奖之要。同时,坚持学术价值,体现专业性,贴近时代、贴近创作实践、贴近文艺发展动态,体现针对性更是评奖考量之重。
“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 ——佳花的苗。 ”这句要求批评家的话,更像是对文艺批评评奖的注解。
在当下各类评奖泛滥,广遭诟病的情境下,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始终以保持自身纯粹的含金量来守护着自己那份“清高” ——明确奖项的定位和评选导向,努力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作品评价标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加强文艺评奖的引导示范作用,不断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
本次颁奖典礼后,获奖作品作者带着沉甸甸的荣誉,与各艺术门类共计120多名专家学者展开了以“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为主题的第六届当代文艺论坛。与会者就如何引导广大评论工作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公信力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评奖” + “论坛” ,奖掖优秀,针砭时弊,这是中国文联多年实践摸索出的成功评奖模式,以此引导文艺热点,抑制不良文艺倾向,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坛与社会风气。
以每届评奖为契机,当代文艺论坛迄今已举办了6届。“文艺批评的方法与责任”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 、“文艺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文艺繁荣与价值引领” 、“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 。每次论坛主题皆为文艺界普遍关注、事关文艺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文联把脉当代文艺批评发展,引导未来文艺批评走向的责任担当,在一届届论坛主题中清晰可见。
在引导文艺创作、倡导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风气、繁荣文艺理论评论事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当代文艺论坛,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文艺评论界的品牌活动。
“一等奖空缺” 。这是2012年中国舞协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理论评论奖评选的最终结果。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冯双白的解释是,“中国舞蹈‘荷花奖’代表的是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没有评委满意的作品宁愿空缺奖项,这样的评奖标准我们会永远坚持” 。
这是中国舞协的坚持,也是全国各文艺家协会的坚持,更是中国文联的坚持。
目前,在中国戏剧奖、中国美术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9个全国性艺术大奖中都专门设有理论评论奖,对这些理论评论奖的评奖从评奖细则制定、评委组成、程序规范、成果奖励和宣传等做到了与创作奖一视同仁。尤其近年来,中国文联加大了对杂技、曲艺等理论评论相对薄弱的艺术门类关注和支持的力度,使文联系统各个艺术门类的理论评论工作获得了较大发展。
五
培育新人,聘请专家、广采博纳,吹响中国文艺评论人才队伍的“集结号” 。
“文艺评论的品质,最重要的是言要平,即公平。要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和人类的创造,才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看待历史、看待今天、遥想未来,才能把今天的文艺创造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衡量它的价值。因此,中国的艺术家可能只拿一张‘中国地图’就行了,但评论家一定要拿一张‘世界地图’ 。 ”著名雕塑艺术家、理论家吴为山说。
“当下很多电影批评,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特点,缺乏产业关怀、产业纬度和产业标准。离开产业化实践和实际抽象地谈文化,实际上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电影产业化的实践。 ”著名电影评论家饶曙光说。
“严格来讲,当下文学整体上缺乏批评或批判精神,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甚至能力。我们的文学太缺乏批评意识了。我们既不习惯批评别人,也不习惯接受别人批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建军说。
“我们今天抱持什么样的文化立场,用何种标准去衡量文艺作品是文艺家必须要做的功课。也许一部作品是微观的,但是对创作者和评论者来说,应有大局观,应把每个微观的创作与评论放在时代的大的审美背景之下来观照。 ”著名戏剧艺术家、理论家罗怀臻说。
这是日前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广西文联承办的,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当代文艺批评”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课堂上,专家授课所言。
有点拨才能有收获,有触动方可有提高。
人才断代问题是当下文艺批评面临的巨大危机。至今已经举办7届的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正是中国文联培养文艺评论生力军的核心举措,也是中国文联主抓的四支文艺评论人才队伍之一。以举办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为契机,发现新人、鼓励后学,凝聚和培养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建立文艺评论人才库,努力使文艺评论工作者队伍走向年轻、走向壮大。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先后有全国各领域、各艺术门类500余名中青年文艺评论家在研修班中接受了培训,其中许多成员已经成为活跃在全国文艺评论界的中坚力量。
“艺术是直感的认识,而批评是哲学的认识。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生成的无限性很大程度正是依赖具有深度哲思的批评家。因此,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和评论家是中国文联结集的第二支评论队伍。几年来,中国文联在全国各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及社科研究机构中,聘请众多关注当下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知名文艺评论家为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和评论家,组织和邀请他们参加一系列理论评论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理论基础深厚、学术功底扎实、德行修养俱佳的优长,弥补了文联系统自身力量的不足,提升了文艺评论队伍水平。
全国性文艺家协会的理论评论委员会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力量的第三支队伍。中国文联所属全国文艺家协会都设有理论评论专业(门)委员会,其组成人员都是该艺术门类有影响的理论评论家。多年来,中国文联充分依靠这支基本力量,努力在各个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文艺批评、创作引导等方面发挥作用,有所建树。
中国文联倚重的第四支文艺评论队伍是各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中国文联支持下,目前,全国已经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文联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不少地市也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仅省级会员人数就达2万余人。作为全国各地文艺评论的骨干,鲜活的基层文艺创作实践、高昂的文艺批评热情为中国文联文艺批评队伍添加了活力。
六
以《中国艺术报》和中国文艺网为主阵地,打造遍及全国的文艺评论阵地的“强版图” 。
2011年9月9日, 《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文艺争鸣”版面编辑收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何宏发来的《留住餐桌记忆烹饪需要申遗——与毕兹先生商榷》一文,期望与2011年8月29日《中国艺术报》刊登文章《嘴巴不保护申遗又何用》作者毕兹商榷; 10月12日《中国艺术报》刊发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季鸿崑先生文《再谈中国烹饪的申遗问题》支持何文观点; 2012年1月4日, 《中国艺术报》刊登季鸿崑文章《中国饮食分菜系的前因后果——三谈中国烹饪申遗问题》 ; 2012年2月8日, 《中国艺术报》再次刊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文章《中国烹饪无需申遗》 ……
像这样自由开放、针锋相对进行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的批评互动,在《中国艺术报》这一平台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
一张报纸中的一个版面,不过是几开大小,一个版面中的一个栏目,或许只巴掌大的天地,然而却可以容纳无限思想,传播无穷观点,却可能让无数人传阅,无数人反馈,无数人反思,无数人收获。这就是传媒的力量。
有载体有阵地才会有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作的主阵地,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综合性文艺平面媒体,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文艺行业大报,由中国文联主管主办的《中国艺术报》 ,正竭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传媒的巨大力量,加强文艺评论,传递正能量。
“思想上有锐度、情感上有深度、视野上有宽度、艺术上有纯度” 。 《中国艺术报》网站上,静静地诉说着这样的座右铭。正是本着这样的追求, 《中国艺术报》以理论的深刻、评论的鲜活、言论的新锐,大力彰显文艺传媒的评论功能,努力推动文艺评论开新风。
2011年1月1日始, 《中国艺术报》从原周二刊四版改扩为周三刊八版,实行了全面改版,以全新的版式设计、丰富的栏目、生动的内容,展示出全新的面貌。以此为契机,在原有的“文艺评论”等版面基础上,增设“文艺争鸣” 、“美学” 、“学苑” 、“百家论艺”等评论性版面,在传统品牌栏目“艺苑走笔”等栏目基础上增设了“自由谈” 、“观点” 、“观
察” 、“视线” 、“艺家之言” 、“艺论纷纷” 、“议无止境” 、“万象杂说” 、“直笔斋” 、“新作快议” 、
“艺术眼” 、“短论” 、“观点” 、“声音”等评论性栏目,加强了理论、评论力度,尤其是加强了言论写作与刊发,让专家深度批评与文艺热点快议文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突出人文性、思想性,受到读者广泛关注。
在各版面加强言论栏目建设外,特别在一、二版重点打造了“艺象杂言” 、“钟鼓楼”专栏,以每期各一篇的分量,大量刊发针对文艺热点现象的言论。今年1月,又在二版推出“时评”版,领风气之先。这些言论彰显了《中国艺术报》的立场、导向、思想、观点,被广泛转发,各界好评纷至沓来。这些栏目和版面如今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品牌栏目和版面。
2011年至今, 《中国艺术报》刊发的各类理论批评及言论文章数千篇。以言论为先锋,把文艺新闻和新闻评论紧密结合起来,关注文艺热点话题,积极开展文艺批评,发表了千余篇观点鲜明、敢于直言、有针对性、有战斗力的评论文章,在文艺界产生良好反响。
“ 《中国艺术报》言论,观点鲜明,敢于直言,有针对性,有战斗力,应提倡和表扬,文艺评论要开新风。 ”
“媒体应像艺术报一样,敢于主持正义。 ”……
2011年9月6日之后,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中国艺术报》做出重要批示。
“言论犀利,有战斗力,敢于直言。 ”已故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誉《中国艺术报》 。
“改版后的《中国艺术报》很有看头,言论部分很有思想活力,选题直接切中文艺问题,这是文艺界的幸事。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评论家洪兆惠致信《中国艺术报》时如是说。
《新华文摘》 《红旗文摘》 《读者》 《作家文摘》及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媒体大量转载《中国艺术报》批评文章。
2012年与2013年, 《中国艺术报》先后在第二十二届和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暨2011年和2012年全国报纸副刊年赛活动中,除摘得版面、栏目、文章等多个奖项外,记者邱振刚撰写的言论《煞一煞另类英雄风》 、记者康伟撰写的杂文《恶俗广告为什么还振振有词》分别获得银奖与铜奖;一版品牌言论栏目“艺象杂言”获2012年度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作品金奖;
在2012年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社长向云驹的著作《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获著作类一等奖,记者董大汗撰写的言论《批评的勇气和被批评的恶声》获文章类二等奖;
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2012年优秀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中,记者李博采写的报道《 “好莱虎”更凶猛,中国电影怎么办》 、记者张成撰写的言论《电影导演怎么就成了“水军都督” 》 、记者吴月玲撰写的言论《 “星二代”也需要“鹰式教育” 》等多篇评论类文章斩获各大奖项。
在专业肯定稳步增长的同时,业界也认可不断——
据统计, 2011年改版增刊以来, 《中国艺术报》言论转发率100 %,另每期有80 %以上文章为各专业网站转发。许多选题、言论被来信来电赞为同类话题中写得最好、最到位的。 《中国艺术报》刊登的关于儿童恐怖图书流行、故宫多重门事件、相声低俗问题、舞剧《金瓶梅》问题、“共和国脊梁奖”问题等一大批言论,都产生了较大反响,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进行了延伸或扩展报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引导。
《光明日报》曾刊文称:“文艺批评讲求战斗性的同时需要兼顾指导性。 《中国艺术报》面对俗化的文化环境和缭乱的文艺现状,以艺术的良知、审美的感知,观察现状,洞悉走势,激浊扬清,旗帜鲜明,具有战斗力。 ”
《中国文化报》 《文艺报》等报刊都在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相关报道中介绍《中国艺术报》成功经验。中央电视台“文化正午”栏目编导也专程前来报社交流取经,积极学习《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经验。
在信息空前发达,在数字化新型传媒强力发展的今天,谁抓住了网络,谁就走到了前沿。
中国文艺网是网络时代文联着力打造的另一评论阵地。2011年,中国文联花大力气,从中国艺术报社抽调精干队伍,将原中国文联网改造升级为中国文艺网,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文艺类门户网站。2011年11月中国文艺网隆重上线,并以鲜明的主流价值导向在文艺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文艺网现已拥有80余个频道、 900余个节点。从改版前的单日不重复IP点击量几十次,到如今中国文艺网每日不重复IP点击量已经万余次。
文艺评论同样是中国文艺网重要着力点。中国文艺网专门设有“评论频道” ,并下设“观察” 、“理论学术” 、“特别关注” 、“艺术大讲堂” 、“艺术史” 5个频道,包含了“文艺锐评” 、“艺象观察” 、“文艺争鸣” 、“热点透视” 、“艺象杂言” 、“纵论天下” 、“新作快议” 、“发现中国” 、“前沿探索” 、“话题争锋” 、“百家论艺” 、“漫谈艺术” 、“艺术纵横”等栏目,致力于对文学及各艺术门类前沿学术问题、热点文艺问题的批评与探讨,深入文艺本体,引导舆论导向。
针对文艺热点问题,中国文艺网制作了系列专题。先后推出《榜样就是力量》 《古玩鉴定之困局》 《荧屏娱乐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 《 “混搭” ,艺术创新还是文化浮躁? 》 《打造国际“版权之都” 》《电子游戏“第九艺术”之说》 《清明节文化大观》《中国人,今天该如何认知梁思成》 《书法教育之梦能否照进现实》 《 “玩票”时代来了吗? 》 《小品还能不能走下去? 》 《而立之年看春晚》 《一直在路上的多媒体艺术》等数十个专题。
在强化《中国艺术报》和中国文艺网文艺评论主阵地建设的同时,改进和加强全国各文艺家协会和各地方团体会员所属专业报刊,特别是理论评论栏目,是中国文联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举措。全国文联系统公开发行出版的120多家文艺专业报刊、网站,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文艺评论阵地,共同参与当下文艺批评的建设,助力形成健康有序的文艺批评环境。
七
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聚集全国文艺批评骨干机构,构建中国文艺批评网络“大格局” 。
2013年初, 《当前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面世。当下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成绩背后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赫然在列。第一,文艺理论成果多,而文艺评论成果少。第二,文艺理论评论人才与成果“偏科”严重。
第三,文艺理论评论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第四,文艺理论评论人才、成果地域分布不平衡。
第五,目前文艺理论评论的阵地建设依然存在众多问题。第六,高校中文艺评论类的专业开设较少。第七,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组织较为松散。
第八,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经费不足。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联合组成课题组,对全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现状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报告以全国文联、作协系统,全国开设文艺理论评论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以及全国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院系统为调查对象,以2008年至2012年之间的文艺理论评论成果为样本,对当下文艺理论评论的成果状况、人才队伍、学科建设、阵地载体等方面进行调研,对当下文艺理论评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份报告,与2012年中国文联启动撰写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反映出的艺术发展良好态势形成鲜明对照。
问题已然摆在面前,中国文联破题之任责无旁贷。
而事实上,此研究报告实施的初衷除了期待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事实参考,为中央出台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意见提供参考外,正是意在摸“家”底——为组建全国性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组织做基础工作。
据调查,目前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专业人员多达200余万人,其中骨干人员10万余名,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还有50多个地市和副省级城市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他们联系了一大批活跃在文艺评论战线上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组织作为自己的“家” ,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早已是各省级评论家协会和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切期盼。
文艺评论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已经引起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联名提案强烈呼吁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期团结凝聚全国文艺评论家和各方面文艺评论工作者,弘扬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促进文艺评论事业健康发展。这种呼吁得到了有关部门积极回应,更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
近年来,通过聘请知名文艺评论家担任特约评论员、举办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建立文艺评论人才库、推动各地建立文艺评论家协会、开办文艺评论专刊专栏、组织评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持续举办当代文艺论坛等扎实的基础工作,中国文联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为推动文艺评论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2013年,一个由中国文联发起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评论工作者之“家”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呼之欲出。
散落在辽阔疆土上的无数微小的存在,将因为一张网络所及,瞬间成为星罗棋布的网上纽结,纵横交错,联动互通,以成格局,中国文艺评论工作或可藉此迎来新的拐点。
八
推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文艺批评“正导向” 。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
1942年5月23日,在滚滚延河水见证下面世的毛泽东那篇两万多字的《讲话》 ,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系统化、纲领化、中国化,开启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到原点,是为出发。
“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这是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庄严宣示。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这是2011年11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九次文代会、八次作代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
2012年5月17日,中国文联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如期举行。70年文艺不变的方向在赵实题为《坚定不移走与人民相结合的文艺道路》的讲话中再次被重申。
一种思想的传承,一种方向的坚守,总会不断伴有历史的长河中的精神回响。
2012年“两会”召开前夕,“爱国、为民、崇德、尚艺” ,红红的八个大字被铸到了中国文联办公大楼上。这是中国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发布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的高度凝炼与核心阐释。
“爱国” ,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气节;“为民” ,是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崇德” ,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尚艺” ,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
从此,中国文联不遗余力地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这四个关键词,贯彻到广大文艺家队伍中去,贯彻到左右文艺走向的文艺批评中去。
借助宣传主阵地,中国文联倾力将导向引领进行到底。
一番言论引发系列研讨。
借助《中国艺术报》以言论为先锋开文艺评论新风势头,中国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分别组织不同艺术门类的理论评论家、艺术家,针对当前文艺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和创作理论研讨会,倡导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树立文艺评论新风,加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
一组文章引发系列政策制定。
2012年3月26日, 《中国艺术报》刊发的《网络自制节目:再不管,就会晚》和《刹住网络自制剧的“色、狠、野” 》评论文章,引起有关方面关注,直接引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 ,对如何有效保证网络自制文艺节目(文艺表演、视频剧、微电影等)健康发展,遏止低俗节目泛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一次报道引发一连串媒体连锁报道。
2012年7月2日, 《中国艺术报》一版“优秀文艺工作者风采”栏目推出一篇名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演员——李雪健的人生追求》的先进人物典型报道,独特的视角与真诚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将“走基层”活动和向优秀文学艺术家学习结合起来的做法迎得业界争相跟进。此后,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和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文艺网先后推出“榜样就是力量”的专栏、专题宣传,报道宣传了一大批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的先进典型人物。藉此, 2012年9月26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作协创研部联合在京召开“榜样就是力量”文艺界先进典型座谈会。2012年至今,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 《中国艺术报》合作推出了“践行文艺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工作者风采”专题专栏,集中宣传报道了近200余名先进文艺工作者事迹。
一个专栏带动全国评论家热议。
2013年3月,作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与《中国艺术报》联合开设“中青年文艺评论家当代文艺笔谈”专栏。专栏结合当下文艺发展过程中影响广泛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等,进行多角度、立体化、主题性探讨。自开栏至今,先后推出了“中国梦的艺术表达” 、“当代文艺的雅俗之辩”为主题的文艺评论文章数十篇。并将陆续推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当代现实题材文艺创作” 、“当代文艺的生态关怀” 、“网络语境下的文艺大众化思考”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艺” 、“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公共艺术的多维价值反思”等主题,助力坚持文化正确导向,促进文化生态健康发展。专栏吸引了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热切关注和热情参与。
一组公益广告倡导一个核心。
一众画家在老年公寓院子里支起画架,焦点对准的是一排银发老人。这是2013年8月7日,《中国艺术报》九版刊登的《艺术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益广告的画面。
系列公益广告《爱国为民崇德尚艺》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 《中国梦,艺术梦》等此前已经陆续推出。
所有这些,书写的是中国文联坚守的一个核心——艺术为人民。
九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在新的历史坐标中开启当代文艺批评新篇章。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关于文艺批评,鲁迅曾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希望批评家像拾荒者一样,去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因为文艺百花园就像一筐苹果,不会个个都绝无瑕疵,有烂疤了剜去就是了。
剜去疤的苹果,让人想起我们这个时代被乔布斯的智慧咬去一口的那个“苹果” 。或许,这便可成为一个最富诗意的象征——乔布斯可以用设计,让那个“苹果”改变世界;
批评家,与文艺家联手,可以让他们手中的“苹果”回复原本的甜美,可以用他们手中那甜美的“苹果” ,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