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禅心忆潮州
栏目:旅途
作者:伊红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忆昔初识孔府宴,潮风氤氲暖玉帘。感君耿介叩南岭,人毓物华始惊羡。昌黎忠谏触天颜,潮州江山易姓韩。乌崠云锦裁碧帆,湘子桥畔锁红棉。生蚝野翠水湛湛,熬成天街百味鲜。凤凰脉脉茶解语,绿岛依依人不眠。古韵悠悠入兰梦,跃鲤奋涌舟橹前。夜阑佛灯启慧眼,拈花一笑清明天。

  ——题记

  岭南首邑潮州,是一个滋养人的好地方。

  最初知道那个雾瘴潮湿的地方叫潮州,还是中学时习读了韩愈的《祭鳄鱼文》 。这篇选自《古文观止》中的檄文为韩文公仕潮八个月期间所写,宛若铁笔刻金,勾勒出唐朝一代学宗文风之矫健,载道之奇瑰,也顺带把古潮州这个地处粤东历代朝廷要员谪居的“蛮荒”之地掖藏进我记忆的褶皱里。

  受朋友的诚邀,初春,我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潮风氤氲,潮州蝶变的胎记触目可见,隐现在他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循着广济桥,我和朋友通过广济门城楼闲步至牌坊街。牌坊街为潮州古城的中轴线,和广济桥同为天下潮人的心灵坐标,与去年刚刚被评为历史文化名街的太平街义兴甲巷遥遥相望。晚间月华皎洁,群星璀璨,灯火迷蒙,人流如织,如果不是有现代装束的行人骑着电动车惊龙般时而从身边飞掠,恍惚神游在弥漫着明清生活原味的岭南老城。

  我们信步走近一家鱼粥店。临街的横杆上挂着几串刚刚宰杀好的河鱼。我好奇地问朋友:是鲤鱼吗?这个地地道道的潮州人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潮州本土人是不吃鲤鱼的!他解释说,鲤鱼化龙,这个寄寓中华民族文脉繁衍的吉祥图案,如今腾云驾雾,依然隐身在从熙公祠和已略黄公祠那精美的木雕和石雕构件里。人们在韩江捕获了这种神物,都要在岸边的放生台虔诚祷告,让这鱼儿重生来完成他的祈愿。

  说话间,有家刚开张的茶艺馆——陶三人创意坊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轻轻走进去,年纪相仿的两女一男,闲闲地坐在茶桌旁,慢慢品着功夫茶。见有顾客光临,小伙子忙起身热情招呼客人。货架上陈列着景德镇的传统青瓷,还有他们自己设计的在潮州枫溪烧制的陶器。朋友笑问:这陶三人创意坊的题字,可是饶宗颐先生的墨宝?小伙子搓搓手,憨厚地笑了:不是真迹,是请人高仿的。饶宗颐和李嘉诚是潮州人的骄傲,祖上也都是尚文亦重商的望族,有意思的是,传承至他们这一辈,一位由出身贫寒华丽转身为亚洲首富,另一位则由儒商巨亨后裔蝶变成蜚声中外的汉学大师。饶宗颐诗书画造诣很深,国内学界有南饶北季(季羡林)之称,他以毕生心血开创了潮学,潮州斥资三千万为其修建了一座颐园,即饶宗颐学术馆。潮州普通店铺若能得他亲笔题写的号记,常常如获至宝。

  街上渐渐热闹了起来。我们来到一口古井旁,井壁周遭水痕淋漓,几丛不知名的野花幽幽地绽着浅蓝的微笑。小巧的白铁皮水桶里,大半桶水尚在微微晃荡着,华灯下,井里的上弦月愈加清幽迷蒙。“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禅意随着这微荡慢慢溢流出来。井水清冽甘甜,直通韩江。而用这一江韩水冲泡出的功夫茶,滋润成潮州人真正的生活味道。“要喝正宗的功夫茶,我带你到个好去处,就在这牌坊街上。 ”朋友殷勤地做起了导游。

  潮州功夫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在二楼的茶室里亲自给我们演示了泡制功夫茶的工艺。他说,人们喝茶,大多是口随茶走,实则是被茶玩了。真正的品茶人是玩茶,你想喝什么口味的茶,就会泡出什么样的茶。

  红泥小火炉燃起来了,轻微的炭香,沁人心脾。乌榄核制成的炭粒,要用特制的炭夹夹送至炉膛里,为防止烟尘,钟师傅还自己特制了陶质的罐状炉罩。两扇小小的四方形窗户,配上陶罐肩部鼻形的提钮,拙朴大方,越看越像是三星堆刚刚出土的人面纹饰。我说出这种感觉后,钟师傅笑了:原先也没有这样的创意,就是考虑实用,买个现成的盛凉茶的陶罐,开俩小窗户透烟用,叫你这么一说,倒真成一件艺术品了。是啊,潮州人生活里的这种无心插柳的禅艺又何止是一个炉罩子和一杯凤凰三点头的功夫茶呢。第一杯茶,微烫有些酽,醇厚里带点淡苦。叶汉钟见我眉头微蹙,说,不要紧,等下我再泡一杯甜的给你喝。果然,第二杯茶清醇了些。也许是被刚才他讲的茶道催眠了味蕾,一丝丝回甘漫开来,满口是甜润的津液。就这样一杯杯喝下去,感觉有些醉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