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掉的不仅仅是“赛德克”
栏目:记者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22日,周二,记者身处北京百老汇院线的某家电影院,看上午10点场的《赛德克·巴莱》 ,共有7名观众。此时已是《赛德克·巴莱》上映的第三周,记者事先在时光网和豆瓣网的影院平台上查询当天影讯,发现从这一周起该片的排片率稍有增加,一般影院每天通常都有2到3场,多的如万达、华星、百老汇等院线的影院能够排到4到7场,比起《复仇者联盟》依然“坚挺”的每天16场以上的排片率,实在不可奢望。

  5月10日起《赛德克·巴莱》在内地上映,第一周仅有440万票房,第二周为580万。第二周票房有所上扬与5月16日国内实力最强的万达院线宣布在其院线的每个万达影城进行每天一个整厅的排映,保证黄金时间的场次有密切关系,“院线大佬”的行动也逐渐带动了有实力的大院线在排片上对此片稍有关照。虽然逆势上涨可谓奇迹,但累计1200万的票房和预期差距很大,且5月25日起好莱坞分账大片《黑衣人3》强势袭来,从主流观众群继“两舰”之后再度神经兴奋、跃跃欲试的映前氛围来看, 《赛德克·巴莱》好不容易靠上座率和院线支持换回来的“可怜”场次将大量流失,比起7亿新台币(约合1 . 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相比,收不回成本不说,7000万票房的目标也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我们就这样放弃好电影了吗? ”国内媒体在上一周少有地集体爆发,在各自的刊物及报纸上以大篇幅的专题和专栏力挺;更多的看过片的观众也变成义务宣传员,纷纷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声援;而某些城市也因《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的赶场到访而有短暂回温……一部没有大牌加盟且文化差异明显的现实主义影片,能够获得这种自发式的“拯救”行动,这种慷慨万分的“拯救”映照着该片“有血有肉”“有信仰有灵魂”的气质,对于华语电影来讲,无论是影片本身还是这次行动,都可以被称为一份难得而又珍贵的馈赠。“谢谢许许多多心疼我们的媒体天使;谢谢即使当大多数影院都如掀椅子般让我们消失在这市场时,还愿意一直坚持放映的影院天使;谢谢愿意第一拨走进影院看《赛德克·巴莱》并上微博分享推荐的观众及其具名推荐的名人朋友们,你们都是我们的天使。 ”这是魏德圣特别发出的亲笔信,充满感恩。

  纵观种种行动,可谓戏里戏外皆悲壮。戏里的“赛德克·巴莱”最终输掉了战斗却赢得了灵魂,戏外的《赛德克·巴莱》输掉了票房却赢得了口碑,可谓真正是一场“影坛佳话” 。但是细致想来输掉的也绝不仅仅是一部《奥德赛·巴莱》 ,有些深层原因还是值得去探讨。在过去十年里,好莱坞大片的大规模引进,国内大片跟风式的铺天盖地,从形式到制作上全面升级的华丽包装已使得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口味也往更加注重视听感受的方向发展。片名奇怪、档期不当、卖点不明、受众不清……这被看做是《赛德克·巴莱》大陆受冷的主要原因。对于当下尚没有能力摆脱爆炸式宣传营销(比如硬广告和挤压式宣传)而走向成熟稳健的自然循环的华语电影来说;对于目前制作一部电影的各个环节最终只能依靠向电影票房张开“血盆大口”讨要利益的现实来说, 《赛德克·巴莱》如果能让我们“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的中国电影产业收获一些反思,那也是相当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