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画还是炒概念 吴之如
据媒体报道,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将“金融与艺术品结合”的模式推上浪尖。已故天津山水画家白庚延两幅名为《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啸万里触龙门》 、 《燕塞秋》分别被拆成600万份和500万份,以每份1元的价格在天津文交所发行。30个交易日后,两幅画的价格从每份1元上涨到17元以上,涨幅超过了1600 %。不过,遭遇特别停牌的“黄河咆哮” 、《燕塞秋》在复牌后却遭冷遇,短短8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近6000万元。
一个月功夫,一幅当代画家的山水画价便如火箭直插云宵,被爆炒到上亿元的天价,涨了一二十倍,相信多数认购“份额”的买家对于该画作的艺术水准和价值未必十分在意,或者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是艺术盲,这画究竟有多好,好在什么地方,实在没有探究的兴趣,在意的只是它能代表多大数额的金钱币值,在不长的时期内,升值空间有多大。也许明白而确切地说,他们所争相购买的,只不过是一个金额符号或者一个金钱概念而已。醉翁们之意,不是那幅画,是那幅画后面所闪动的幢幢钱影罢了。
无论是交易所方还是购买“份额”方,着眼点无疑都不在交易品自身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上,或许这桩交易根本就已经脱离了交易品的实物,大家都在热衷于炒作一个虚幻的财富影子。
当然,谁也不能说如此炒作有什么违反法规或违背道德之处。既然股票能炒,期货能炒,外汇能炒,甚至连普洱茶、红木家具都能大炒特炒,古今艺术品炒炒又有何不可呢。何况,能够被交易中介和买家共同爆炒,也表明了该艺术品决非出自等闲之辈,因而不管艺术价值或商业价值都决非等而下之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被炒作的艺术品的作者,也可在这场离奇的闹腾中获得一点慰藉,虽然“份额”交易价的大起大落,有时亦能引发心情上的某种尴尬与惆怅。
只要不违法不缺德,炒什么都行,炒艺术品当然亦无不可。不过,还是期望这炒作艺术品的人流中,确有真诚地热爱艺术的人。
(吴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