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字化修复工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确立的?
孙向辉: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一期工程,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时任广电总局副局长的赵实同志的大力倡导下建立的,目的是为拯救电影文化遗产、推动影片再利用,为电影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文化意义上讲,电影是一种文化形式的表现形式,其集声、光、影于一身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老电影在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时代,以其优秀的艺术表现力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其优秀的艺术表现力不仅为现代影视行业所借鉴,更是表现特定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生产生活状态,对于今后的历史、文化研究有着巨大的意义。
记者: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工程的现状如何?修复的标准是什么?
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收集华语电影的公共文化机构,现共藏有各国电影3万余部,其中国产片约2万部左右,由于历史原因, 1949年之前的各类影片只占现存总量的10 %左右。现在国内老电
影的原底拷贝(负片)大部分存放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西安片库,放映拷贝存放在北京片库。从2012年起,修复一部老电影的大致流程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前期对具备修复条件和保护价值的影片先进行资料调查,将修复建议上报给领导小组,然后根据国家定期下达的影片名单,先由西安调出原底拷贝,接着资料馆的专家根据分析电影的经典性、结合原始拷贝的保存状况和现有技术可以达到的修复程度来最终决定是否进行精致修复。
记者:影片修复成本大约多少?
孙向辉:修复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影片修复者希望影片修复的程度。像美国修复重映的《白雪公主》花费达300万美金之巨,而我国修复的《西安事变》费用70万人民币。影片修复的成本主要在于修复设备和高素质制作人员。我馆在政府支持下,以成本价承担公益修复任务。
记者:在修复影片过程中是否形成相应标准或理念?已经完成了多少部电影的修复?
孙向辉:在修复的过程中主要把握的是“修旧如旧”的理念,尽可能尊重电影的原生形态,还原电影的艺术原貌。这方面尚没有业内认可的统一量化标准,主要是由经验丰富的修复人员对影片进行判断,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如果以影片原始内容还原为重,则影片修复和特效制作环节较为重要;如以影片质量为重,则以影片扫描、声音制作环节为重;如以影片艺术再创作为重,则以调色环节最为重要。影片修复者决不会轻易删除影片片段,除法律因素外。我们已经完成了106部影片精修工作,可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于电影修复来说,修复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盖棺定论的版本,也就是说今年修复的是2012版,而随着技术的革新,会出现修复质量更好的其他版本。
记者:哪些问题亟需解决?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孙向辉:有些技术难题需要解决,还有的就是技术之外的艺术问题。在画面修复工作中,所需要的有限的创造性是必须忠于原作的,我们希望有当时影片的创作人员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来,为修复提供艺术上的参考,此外,由于声音素材修复工作与画面素材的修复工作是分开进行的(很多老影片的素材只有画面没有声音) ,所以在画面修复工作中完全没有声音作参考,因为没有剧本,也没有当时参与影片拍摄者的介入,大多是在拷贝基础上扫描修复,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是我们希望呼吁的,就是电影资料保存的完整性。应当在交给电影资料馆作为档案资料保存的影片时,尽量提供素材(含声音) 、原底拷贝、剧本、海报等详尽的资料,我们北京新落成的上万平方米的地下库房有非常好的保存条件,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影资料。我们也呼吁社会资金能够融入这项工程当中,比如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某钟表品牌以“时光”的概念投注资金用于老影片的修复工作,这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小知识
电影的修复,分为画质修复和声音修复两部分。其中画质修复包括清洗、补帧、调色、去除抖动和刮痕等,需要逐帧进行;声音修复则需要把声轨输入电脑,降低噪音,调整声音播放速度,修正音质。之后再进行声画合成,重新剪辑转换成数字格式保存。
影片的修复工作一般分为素材整理阶段、素材清洁阶段、素材数字化扫描阶段、数字中间片颜色校正阶段、数字中间片修复阶段、声音扫描阶段、数字声音修复阶段、修复后数字中间片调色阶段、影片声画合成阶段、影片输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