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深邃
——群舞《门》创作体会
作品《门》是本人有感于自己的切身体会而编创的一个当代舞作品。该作品以大学生毕业求职为背景,采取群舞的形式,将门作为主要道具。通过门与门、门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所面临的种种状况,展现了求职的艰辛历程。整个作品是以一个大学生的视角去反映毕业后的现实生活,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今年于山西太原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首届校园舞蹈大赛中,许多作品都抓住了毕业求职这一主题,如《求职圆舞曲》、《一加一》等等,也都以独特的形式赢得了评委们的好评。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愿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创作动机来源于自己的内在冲突
《门》的创作动机是来源于自己面临毕业时的心理矛盾和内在冲突:从向往、憧憬到失望、无奈。特别是当梦想照进现实,毕业生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产生的强烈心理落差,以及彷徨失措、紧迫无形的压力感……因此,我想通过创作一个与之相关的节目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试想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有什么比毕业求职这个话题更值得关注,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便选择用“门”作为我的道具。
道具选择的象征性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无论在动作或道具的选择上都要体现高度的象征性,即能使观众在刹那间把握住作品所要表现的主体特征。
“门”,在本作品中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黑色铁框,它既简约抽象,又丰富具体,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例如,在舞蹈的开始部分我设计将“门”卧倒,将演员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舞蹈,象征了在大学校园中学子们安逸恬静的美好生活;随后,我将“门”竖起,使之成为一张过滤的大网:过滤了理想的美好,留下了现实的残酷和步履的艰难;而在舞蹈的中间部分,我又试图让“门”象征了那些所谓的“热门”职业。通过多人与一扇门的舞蹈,不仅反映出社会竞争的激烈,也反映出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变化:从失落到焦虑,以至失去方向,最后演变成盲目的“跟风”……同一扇“门”的多种使用,揭示着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以及变化过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不仅突出了学生的特质,也使观众能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舞蹈意象的多义性
使用道具创作的舞蹈作品,应该通过挖掘道具使用的各种可能性,使其创造出多种舞蹈意象,从而激发观众产生更多的联想,引发思考。
例如,在作品中我设计了“门”的多种“玩法”:有的静止,有的移动,有的像单杠,有的像纸牌一样翻转。特别是一组将门排列成三角形让演员在其中表演的舞段,其呈现在舞台上的效果令人意想不到:有的使人想到了牢笼——屈服于现实的无奈;有的使人想到了陷阱——陷入求职怪圈中的“井底之蛙”;更有人想到了围城——进去的想出来,进不去的削尖了脑袋也要进去。这些都是在作品情景之中所创造出来的意象,并且都能使观众由点及面,从这个意象中联系到自身的经历和现实生活,因而产生出共鸣并引发思考。
作品内涵的深刻性
舞蹈作品应具有某种使命感,其作品的内涵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作品的结尾处特别运用道具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充满戏剧性的结尾,试图告戒那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在择业上不要过于盲目。为了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位,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忽略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如果将多义性比作舞蹈作品的横向发展,那思想性就是作品的纵向发展了。两者相互交织,缺一不可。一个舞蹈作品要做到“言之有物”有时很简单,但如何能让观众在看完作品后能感到“言之有理”,能有所思有所感那才是最重要的。当代舞就应该像吴晓邦前辈所说的那样将目光投向身边的热点,将使命赋予作品中,让作品成为思想表达的一种美好的形式。
智慧的力量
在此次校园舞蹈大赛的研讨会中,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在本次舞蹈大赛中,我在普通院校的参赛作品中看到了智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多么振奋人心的鼓励啊!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鞭策,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舞蹈作品提出的新要求!我将其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作品的内涵要有思想性。在本次大赛中我们看到了不少优秀作品,可谓百花齐放,绚丽夺目。但我认为,追求美的同时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到作品内涵的思想性上。大学生舞蹈作品就应该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反映大学生的风貌为己任。而编导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其智慧应该表现在用一双敏锐的眼光捕捉时代中的亮点,并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将作品的内在意蕴深化为“智慧的力量”。其次,就是舞蹈性。舞蹈是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性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在编创中应该巧妙地将舞蹈的特征把握好,使其展现出智慧的光芒。
让我们用智慧的力量鼓舞观众,为中国校园舞蹈的发展添砖加瓦!
(群舞《门》获得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首届校园舞蹈大赛编导银奖)
黄惠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