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足迹
作者:本报记者 郭青剑  来源:中国艺术报

  坦率地说,来到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进行报社的“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之前,我对这里一无所知,对这里的那段有关长征的红色历史更是一无所知,只是在接到采访任务的前三天,才开始寻找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情况,但所知还是甚少,印象依然模糊。从昆明出发,经过火车整整10个小时的漫长行驶,到达昭通,再经过汽车整整9个小时的山路颠簸,终于到达威信时,虽已近凌晨1点,行途的劳顿却远不如采访的顾虑强烈,因为直到这时,我尚不清楚此行究竟能采访些什么。

  所幸在威信一位县委副书记的安排下,在当地县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文化体育局、新闻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此次采访活动进展顺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威信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但这已深深改变了我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引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思考。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了长征的胜利、为了革命的胜利,将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将热血洒向了这片土地。这是一段光荣的历史,长征中的红军在威信11天,遗留在这里的红军游击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长达12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至今日,这里的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革命遗迹,一座座纪念建筑,一篇篇纪念诗文,无不见证着当年红军长征、战斗的艰辛与英勇。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人民倍加珍惜那段红色的历史。这里的政府完好地保留了众多的红军遗迹和文物,还建立了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命名了“长征路”,把发扬长征精神和建设美好家园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里的人民将红军故事代代流传,有的人用毕生的精力研究这段历史,有的人用自己的笔触为红军作传,有的人走遍村村寨寨演戏宣传长征精神。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术界到文化界,正是因为他们的珍视,这段历史才得以保存和流传,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然而,威信的这段历史长久以来却不为外人所知。这里有威信地理位置封闭、交通极其不便等客观原因。同一省内,从省城到一地级市、再到该地级市下辖的县城,路之遥远,之难走,绝对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事先不会想到的。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极左”思潮影响的一段时期,红军长征在威信的这段历史被人为地划成了研究、谈论的禁区,不被列入党史、军史。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历史,可能因为自然的原因而暂时尘封,但不应因为人为的原因而湮没不闻。现在,经过各方的努力,这段历史已经正在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近期正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中,“扎西会议”就被作为长征中的一次重要会议而重点介绍,这也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交代。而我们的采访意义也正在于此:通过追寻湮没的历史,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呈现给人们一个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客观而翔实的历史面貌,从而为纪念长征、缅怀先烈尽绵薄之力。因为,红军长征在威信的这段历史已经深深植根于威信人民的心中,但这段历史不只属于威信人民,它需要更多的人了解,而我们媒体无疑需要承担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