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潘鹤讲《开荒牛》的故事
作者:郭小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物》榜单上,“开荒牛”3个字眼赫然出现,这里有一座深圳人再熟悉不过的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开荒牛》,每当人们矗立在它的面前,仿佛看到千千万万特区建设大军在汗水淋漓地挥洒激情,多少年过去,《开荒牛》已经成为一种特区精神,成为深圳的象征和图腾。

  改革开放后,焕发艺术青春的潘鹤,以高度的责任感创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深圳的《开荒牛》。在深圳特区成立之前,负责筹办经济特区的吴南生同志邀请潘鹤去深圳香密湖看看是否可以创作一座雕塑。在汽车经过大鹏湾时,随行人员说,不如在这里建一座大鹏展翅的雕塑。大鹏湾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在这里竖立大鹏具有象征意义。本来这个建议很好,而当时形势的发展异常迅速,不到两年即1981年,中央批准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梁湘找到潘鹤谈大鹏的创作,这次是要安置在深圳市委大院里。潘鹤想:大鹏是要飞的,放在香密湖或者山顶上都可以,但放在市委大院里万万不可,理由是:深圳正在建设特区,楼房大部分是两三层高,但过了若干年后,一定会高楼林立,那时,大鹏就会“困在笼里”飞不起来。于是,便停了下来。过后,又有人建议搞两座狮子放在市委大院门口。潘鹤认为,特区不适宜摆狮子,给人民群众一种封建社会衙门的感觉。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办?两年后,梁湘又约来潘鹤,两人在闲聊中,发现他们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刚参加革命的时候都立志“俯首甘当孺子牛”。潘鹤说,现在,国家形势好转,但经过“文革”的破坏,大地一片荒芜,需要开荒建设,看来,这代人注定要“当牛当马”,为下一代开拓明天,不如做开荒牛。梁湘听后非常有共鸣,不让潘鹤回广州,安排他住下。晚霞时光,潘鹤倘佯在如同小乡镇的百废待兴的深圳马路上,看到到处是拖拉机、推土机,灰尘滚滚,视觉的冲击给艺术家带来了瞬间的灵感。潘鹤马上动手做设计方案,题目就定为《开荒牛》。

  翌日早上,该方案在深圳市委领导班子里议论开了,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反对的意见主要是:为什么要做低头的“牛”而不做飞起来的“鹏”?他们要取“飞”的意思,广东人讲吉利。在这个问题上,梁湘力挺潘鹤。还有,当《开荒牛》的制作预算出来后,深圳市财政局一名女领导感到很惊讶,她说,买头耕牛都不用那么多钱,假牛还要那么多钱,要审计再说。为此,《开荒牛》的制作费是潘鹤垫支的。那位女领导还以为自己很负责任,当梁湘知道后,批评她没有文化,思想落后,把她调离了原岗位。

  于是,《开荒牛》诞生了,潘鹤解释说,马路上千千万万的拖拉机、推土机都是开荒牛;开荒牛后面的树根不是树根,是落后的意识,官僚意识、小农意识,盘根错节,如不拔了这些根,将来不会有发展。他还说,孙中山推翻了封建社会,砍掉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大树,共产党要把封建树根拔掉,不拔的话社会难以前进,不摒弃保守观念,思想无法解放。这头牛有一只前脚是跪着的,说的是这一代人鞠躬尽瘁。这些意思很多人都不懂。

  《开荒牛》开始被安置在深圳市委大院里,后来市委市政府分开后,安置在外面。有一次,邓颖超大姐来深圳市委开会,大家都在会议室里等候她。后来,发现她在《开荒牛》前留影。随后,她招呼大家也在《开荒牛》前合影,接着很激动地对大家说:“《开荒牛》是特区精神,是共产党员的精神。”

  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请潘鹤去,很多老领导都来了,一一和潘鹤握手,说:“你树了开荒牛,我们个个都是开荒牛!”特区建设可以飞速发展,但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前进。后来,就在《开荒牛》的左方竖立了雕塑《艰苦岁月》。而特区建设也不是一代人的事,应该持之以恒,要有一个自我完善过程,因此潘鹤提出在《开荒牛》的右方再竖一座雕塑《自我完善》,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方案搁置下来,直至今年,深圳市委决定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上进行《自我完善》的奠基仪式。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感悟养成了潘鹤无拘无束的个性,他不只是艺术家,还是思想家、哲学家。

  今年5月,在广东省政府的关怀下,潘鹤雕塑艺术园建成正式开放,园内分为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求富强、求和谐5个部分,50多件作品展示了恢宏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潘鹤用心紧贴时代,用脑思辨是非取舍,用行动表现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在中国雕塑界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致力于美术事业至今69年、教育工作近50年。已是83岁高龄的潘鹤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创作有大型户外雕塑100多座,分别建立于国内外68个城市的广场上;另有60件中型室内雕塑为国家各大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陈列。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梁明诚评价他:我们找不到另一个雕塑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像潘鹤教授那样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作了如此真诚而强烈、全面而深刻的表现;我们也找不到另一个雕塑家,像潘鹤教授那样对本世纪的雕塑事业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开荒 牛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