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春天的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京举办
本报讯(记者 张亚萌) 深圳小平画像广场的巨幅邓小平画像赫然“矗立”在中国美术馆的广场上。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慈祥面容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经典语句前,由文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术馆、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钱林祥、马书林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主持。
本次展览于12月17日至24日展出,展览汇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家们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漆画、雕塑共200余件。这些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时代变革和社会变迁的艺术精品,大多为中国美术馆藏品,部分为深圳市美术家近年的主题性创作,分为时代、建设、家园、风貌4个篇章,展现了一幅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的壮美画卷,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冬日里讲述了一则则“春天的故事”。
“时代”部分的作品,通过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形式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讴歌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刘大为的《晚风》、李秀实的《疾风》、刘称奇的《世纪潮》、程允贤的《邓小平胸像》等作品,艺术地塑造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光辉形象,歌颂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就如同陈宏新的油画《春天》所描绘的邓小平和少年儿童植树的场景,遍布阳光的山坡上,总设计师种下的不仅是树木,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在《1978年11月24日·小岗》、《走向世界》、《女排夺魁》、《九八记事》、《抗震组画——大爱人间》等作品描绘的30年之中的重大事件背后所凝聚的改革故事与文化精神,也能反映在普通百姓身上。以“风貌”为主题的作品则以肖像画为主,罗中立的《父亲》和曹新林的《她迎面走来》,分别表征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集体群像,而展望的《坐着的女孩》和张闯的《街舞》则通过传统架上艺术语言表现了新一代青年的激情、跳动和向往。一个个重大的事件场景,一张张普通民众饱含故事的脸庞,如油画家喻红所创作的“目击成长”系列一样,闪耀着新时代成熟的光芒。
在中国美术馆正厅中,两只巨大的“钱包”引发观众的极大关注:一只崭新鼓胀,一只破旧瘦小,它们被雕塑家钱云可命名为《见证CHINA(1978-2004)》,钱夹的变化隐喻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和30年来祖国家园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哈孜·艾买提的《木卡姆》、刘遂海的《凉山的春天》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朱屺瞻的《大地春意浓》、关山月的《碧浪涌南天》构图宏阔、气象万千,反映出30年现代化建设与自然保护紧密结合而达成的“山河气象新”面貌;张明的《耕读人家》和吴正斌的《阳台》则取景生活一隅,藤椅、鲜花、银杏叶,小鸟、老人、胖丫头,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也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趣。
和“家园”部分作品带给观众的强烈的纯色对比、简洁的构图和平快的氛围相似的是韦启美的《新线》。但它反映的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在“建设”展厅中,何岸的《西沙之最》、孙景波的《阿佤山人》、广廷渤的《钢水·汗水》等,分别从展现农民、工人、士兵、医生等不同身份的人在改革开放中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感来记录劳动者的精神状态。詹建俊的油画《潮》和梁明诚的雕塑《珠江女》在同样的年代用同样的手扶铁锹的姿势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豪迈气概。在徐唯辛的《工棚》中,城市建设者们追问人性、直面社会现实的目光与观者的对视更为打动人心。范迪安说,在30年社会变革的历程中,美术创作记录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辉煌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30年来,中国美术的迅速发展使艺术风格日趋多元,艺术语言新颖独特,艺术人才不断涌现,艺术活动更加丰富,艺术发展的空间更加辽阔、开放,艺术家的目光也“达到360度”,其艺术的目光融入了因社会多元变化而日趋缤纷的色彩、因人性的日趋高扬而日渐温暖的厚度,这种目光也是发自人们解放思想的灵魂深处的光辉。
在中国美术馆中,真正的“春天的故事”也在上演。“春天的故事”特展包括了5组作品:深圳画院联合舞蹈艺术家李建平共同创作的幻影成像装置《深圳剧场》、新媒体艺术家周滔创作的纪实影像装置《三十而立》、深圳电视台导演黄仁忠编导创作的影像装置《一夜之城》、新媒体艺术家金江波创作的互动装置以及互动电子书《深圳大事记》、《深圳往事》。《三十而立》中的被访者,深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爱好、思索与梦想——不多不少,正好30个。他们迎向观众的目光,从浑浊到清晰,从犀利到包容,从坚硬到柔软,从冷漠到温暖,忠实地记录了30年来时代的心跳、观念的更迭和成就的累积,汇聚成北京冬日里“春天的故事”。
世纪潮 刘称奇
大坝的儿女唐小禾 程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