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时代脉动 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文情述要
作者:白烨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4年是农历甲辰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年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份。2024年的文学领域,确实也以创作的异常活跃、作品的花团锦簇呈现出一派蓬勃葳蕤的征象。而且,无论是阅读纷至沓来的文学作品,还是品读目不暇接的文学现象,人们都能感受到格外浓郁的生活气韵与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至2024年,正满10周年。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当代文艺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阐发了新论述,阐扬了新观点,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的新目标与新要求,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烈感召和巨大激励下,作家艺术家铭记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活体验与创作实践中,既以自己的眼光看取生活,又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使得10年来的新时代文学以丰硕的成果、扎实的进取走向了新的境界,也使得2024年的文学创作,以各类创作的连获丰收、精品力作的生气灌注,整体上呈现出感应时代脉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可喜景象。

 

  一、长篇小说:创获丰富 大喜过望

  长篇小说因为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情节复杂,叙述讲究,常常被看作是作家个人创作的重要成果,又被看作是年度文学创作的主要指标。2024年的长篇小说,在创作的依流平进之中,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接踵而来,让人格外清晰地感觉到,创获是丰富多样的,景象是令人大喜过望的。

  2024年的长篇小说,因为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协同组织和共同推进的“两个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都有新的力作不断推出,使得长篇小说创作在数量上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又在质量上显现出有力的提升。2024年长篇小说领域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大都出自于这“两个计划”之中。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2024年有刘庆邦的《花灯调》、老藤的《草木志》、津子围的《苹果红了》、忽培元的《同舟》、杨逸的《东山坳》、陈集益的《金翅鱼之歌》、王宗坤的《极顶》、翟妍的《霍林河的女人》等作品相继出版。这些作品以各有妙韵的故事叙述,既体现了作家个人长篇小说写作的新追求,也显示了乡村题材小说写作的新水准。尤其是《花灯调》《草木志》等作品,由于作者在充分阅读生活和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倾注了自己的文学激情,调用了自己的艺术积累,以多种手段并用的方式精心塑造了向家明、哨花吹等具有新时代气质的文学新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使得作品无论是作者自己的个人创作,还是乡土题材的当代写作,都具有了较高的文学品质,为人们所高度关注。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2024年推出了刘醒龙的《听漏》、吕新的《深山》、张楚的《云落》、叶兆言的《璩家花园》、李修文的《猛虎下山》、张炜的《去老万玉家》、麦家的《人间信》、格非的《登春台》、杨少衡的《深蓝》、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达真的《家园》等作品。这里大都是文学名家和实力派作家的小说新作,都是作家基于长期生活积累的苦心经营之作,在看取生活的角度、阅读生活的深度、表现生活的力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出新与艺术的突破。其中,《听漏》《登春台》《云落》《亲爱的人们》等作品,虽都是直面当下的现实题材书写,但角度与力度又各有不同,别有天地。而《深山》《猛虎下山》等作品,则以其写实性与寓言性的内在结合,现实性与荒诞性的相互融合,被看作是“吹拂着先锋之风”,给文坛“带来一番清新”。这里既彰显了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各有千秋的艺术个性,也显示了当下的小说创作建立在艺术个性基础上的多样发展与多元繁盛。

  在“两个计划”之外,也时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长篇力作出现,如王安忆的《儿女风云录》、鬼子的《买话》、高建群的《中亚往事》、邱华栋的《空城纪》、石钟山的《爱情永远是年轻》、王十月的《不分昼夜》、张欣的《如风似璧》、韦敏的《丛台别》等。这些作品都因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别样的表达,使人读来感觉别样,多有所获。这些作品发表之后,都有跟踪而来的评论文章给予了热情肯定与高度评价。如有人认为《儿女风云录》所书写的主人公“是男版的王琦瑶”,作者“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让那些能够进入自己岁月记忆的东西流淌出来”。有评论认为,鬼子的《买话》所叙述的“返乡者的失落”,“帮我们梳理最近四十年所走过的路”,构建起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因为入选“两个计划”的作品普遍具有较好的文学品质,不少作品都在一些文学重要评奖中获奖。其中,“两个计划”入选作品《阿娜河畔》《大医》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草木志》《阿娜河畔》获得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登春台》《璩家花园》《去老万玉家》,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同舟》等作品荣登“中国好书”年度月榜。

  在2024年特别要提到的一部作品,是著名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这部作品的发现与发表,是2024年文坛的一个意外收获。作品由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上岗赴任的视角来展开小说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蓬勃向上的世情世相和人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都如和煦而强劲的春风,扑面而来。作者偏重各色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文笔,使得朱明山等干部的形象显得立体而鲜明,展现了现实主义手法直面现实的内在张力和表现生活的艺术魅力。《在旷野里》是柳青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小说写作上的重要收获,也是他在小说创作上走向经典作品《创业史》的重要过渡。一个作家如何顺应着时代脉搏不断调姿定位的艺术攀登,也由此显示得更为淋漓尽致,更加令人为之敬佩。

 

  二、报告文学:豪气充盈,地气十足

  报告文学作为新闻与文学两者有机融合的新型文体,经过几代作家几十年来的苦心经营已日臻成熟,而且在当代文学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与影响越来越重要,那就是它既可立足过往史料,回溯历史重大事件,又可直面现实生活,书写民生与社会的重大现象。可以说,在与人民生活的连接、在与时代气韵的贯通等方面,报告文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4年的报告文学写作,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不只是一些重要的题材领域都留有报告文学作家辛劳跋涉的足迹,产生了值得人们关注的作品,还有在一些过去较少关注的社会生活领域,报告文学作家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涌现出了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佳作力构。如徐剑、李玉梅的《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以下简称《强国记》)以科技领域的“专利发明金奖”为描写对象,专业性强,难度较大,两位作者选择8个中国专利发明金奖项目作为典型,纵跨黄河、湘江、珠江流域大地,进行深入采访和体验,精心构思,严密谋篇,做到了将每个行业里科学技术的门道梳理清楚,将每一重大发明创造的攻关细节描述到位,抒写了工程师群体爱党报国、服务人民、敬业奉献、严谨笃实、精益求精、自立自强的崇高追求和可贵精神。有评论认为, 《强国记》的诞生,“标志着报告文学创作进一步向高端专业领域进发,更全面精到反映社会发展现实,书写时代精神主旋律的新征程”。

  还如纪红建的《大兴安岭深处》、丁晓平的《秦山里的中国》,都是新的生活领域里新的时代新人与新的科技创造的全新书写。《大兴安岭深处》以奇乾消防中队为描写对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防火、护林、消防、应急,但他们却跟身边的山林和土地完全融为了一体。奇乾像一个熔炉,像一个学校,像一个家园,很多人把它当成寄寓乡情、乡思、乡愁的家乡。在作者的笔下,奇乾中队不仅仅是一个消防的应急的中队,它已经变成一个有着自己的深厚传统与人文情怀的大家庭。《秦山里的中国》是一部融工业、科技、科普、历史和现实于一体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以细腻又灵动的笔触,整体性地书写了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的具体经过,以“起”“承”“转”“合”四部交响乐章的样式,完整呈现了秦山核电从“零的突破” “世纪跨越”“国际接轨”到“零碳未来”的史诗历程,满怀激情地讲述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时代故事,塑造了一代代核电人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英雄集体群像。

  写作饶有难度,却又写出新意的,还有李发锁的《热血:东北抗联》、刘大先的《去北川》。《热血:东北抗联》所描写的东北抗联延续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但作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以东北各地抗联组织的领导人为中心,描写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联英雄的英勇业绩,使作品实际上构成了一部东北抗联将士的人物史志;同时通过这些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坚定信仰,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东北抗联精神”。《去北川》超出人们想象的是,作者把工作手记、现状纪实、社会调查和史料考据等熔于一炉,既写出了北川的灾后重建、乡村振兴,又写出了北川的羌族风情、文化遗存,还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了“我”的感受、“我”的欣喜、“我”的展望。作品因此既引人入胜,又启人思忖。

  在纪实与报告文学方面,读后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劳罕等人的《山这边,山那边》,何建明的《一路惊“芯”》,朱虹的《小平小道》,高洪雷的《海上丝绸之路》,卢一萍、赵郭明的《寻找甘宇》等。这些作品在题材、主题的把握上,注重以小处见大、以细节取胜,都体现出作者在报告文学写作上,以求真求新获取报告与文学的双重特性的可贵追求。

  2024年12月20日,“豆瓣读书”发布了2024年度图书榜单,其中上榜的非虚构图书反映了读者大众对纪实类作品的偏好,以及受欢迎作品大都关乎民生民计与自身需求的基本取向。榜单的第一名是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期间的图书馆建设经历。上榜第二名是张小满的《我的母亲做保洁》,作品中生动记录了其母亲在深圳衣食无忧的背后,身为保洁工的艰苦与不易。上榜第三名是宋明蔚的《比山更高》,作品通过对自由攀登者的深度采访,展现了攀登者身上所体现的克服恐惧、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这样的一些来自于网络运行于民间的图书资讯包含进来,人们才能更为全面也更为真实地看到纪实与报告文学在2024年的基本样态。

 

  三、网络文学:增量提质,稳步发展

  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文学,凭借着科技创新、资本投入和大众参与等多种力量的合力推动,已由网络小说的类型化、IP化,走向多环节互动、多门类改编、全链条衍化,如今已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朝着网络文艺、娱乐文化的产业全面发展的超级文艺现象。网络文学的这种强势又泛化的发展演变,超出人们原有的想象,带有时代的鲜明特征,这也使得中国当代文学从此进入了由没有网络文学到必须包含网络文学的新的阶段。

  2024年,一些网络文学的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先后发布了年度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网络文学在强势发展中对相关领域的辐射与带动的总体趋势与宏观景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发布的《2023-2024网络文学生态价值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网文用户数量达5.37亿,同比增长9%。网络文学的作者规模已达到2405万。其中年轻用户创作积极性最高,30岁以下作家占比超七成,“95后”“00后”已成原创主力军。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表明,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规模达到4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6%。根据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呈现四大趋势:AI翻译,加速网文多语种出海;全链出海,IP全球共创模式升级;交流互鉴,深入“Z世代”流行文化;新机涌现,全球开拓发展新空间。

  就网络小说的创作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在保持其娱乐性和通俗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玄幻、仙侠、都市、言情等传统题材依然火爆,但更多融合现实元素、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开始受到关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第七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总计收获作品38092部,同比增长26%,“现实+”题材进入创作视野,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科幻与强国叙事交织,《深海余烬》《隐秘死角》等多部精品佳作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

  在2024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宣部新近公布的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首次将“网络文艺”作为单项纳入“优秀作品奖”评选中,入选的十部网络文艺作品中有三部为网络文学作品,分别是展现脱贫攻坚奋斗历程的乡村题材小说《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基层水警成长的行业题材小说《滨江警事》(第1部)和书写中国式末日拯救的科幻题材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些都充分表明,网络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水准在不断提高,网络小说日渐成为主流文学的重要构成。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认为,网络文学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强国叙事成为网络文学创作新趋势。网络文学作者更突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现实、科幻等多元题材,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第二个结合”有效路径,持续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多元题材,“国潮”写作形成网络小说写作中的显见追求与新的风尚。报告还显示,2023年至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在行业规模、作品内容、营业收入、运作模式、技术支持、赛道布局等方面,都显示出日益强劲的国际化影响和市场化活力。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作品质量稳定提升,作品数量持续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特别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他殷切地期望在这一新兴的文艺领域“产生文艺名家”,使这一文艺板块“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这段有关网络文艺的重要论述,既包含了中肯的评估,也蕴含了很高的期待。网络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它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而既扎根于巨变中的中国现实泥土,又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它在吮吸着各种营养促使自身不断健康成长中,也理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和网络强国的伟大工程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四、理论批评:重点突出,亮点鲜明

  理论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的创作与生产,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批评提出了“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要求与希望。事实上,直面文学现场,参与文学活动,推动文学创作,影响文学生活,使理论批评始终处于前沿的位置。2024年间,文学理论批评由评论文章、综述文章、研讨会、改稿会、评奖与评审活动等构成的系列性活动,既在品评作品、解读创作,又在描述状态、打造格局,还在总结经验、优化秩序,发挥了多样性的功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正满十周年。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艺评论》等重要报刊,相继发表文艺名家和专家学者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概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艺论述对于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有力指引,对于文艺创作的强力推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在题为《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的文章中,从“筑牢文学根基,造就民族复兴精神大厦”“回应时代之变,开辟文学发展广阔天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学新力量,唱响文学的青春之歌”四个方面,回顾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学创作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文学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中国文联党组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让文艺点亮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的文章,从“弘扬时代精神: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铸造民族灵魂: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扎根人民生活:文艺创作最牢靠的方法”“彰显中华美学:文艺创作的审美追求”“坚持胸怀天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艺力量”六个方面,概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对于文艺工作者的深刻启迪,对于文艺领域各个方面工作的重要指引与大力推动。

  2024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另一个重点话题,是有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时代文学的观察与研讨。在这一话题的研讨中,除去一些专家学者的个人署名文章之外,与此话题有关的研讨会接连举行,使得这一话题的研究呈现出相对集中又日渐深入的态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新时代未来的道路和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引领意义。在“新时代文学论坛:新时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流变”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认为,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格局中来看,新时代文学应该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而构成这个特色的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或特征,那就是主体性文化立场、人民性价值取向、民族化艺术风格。这样的三个要素,是新时代文学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内在支撑与重要保证。有的学者还指出,新时代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内部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我们思考、谈论新时代文学,不能只看国内的空间,还需要在全世界及全人类的背景当中去理解它。

  2024年的文学批评中有一个堪称亮点的现象,那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提出与研讨。“新大众文艺”是《延河》杂志在第七期署名“《延河》编辑部”的《新媒体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文章中提出来的,并从第七期起开设“新大众文艺”论坛专栏,进行连续性的研讨。《新媒体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认为,“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人民大众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各类文艺创作与活动之中。人民大众成为文艺的主人,而不是单纯的欣赏者,这就是新大众文艺”。文章还从“创作者革命”“文体革命”“语体革命”和“阅读革命”几个方面,简述了新大众文艺的内涵与意义。“新大众文艺”涉及到近年来文艺创作领域里出现的一些新群体、新现象、新特点,如“打工者写作”、“视频化”阅读、“移动化”传播等等,背后可能还涉及民众的文化趣味、平民的文学理想、大众的文化权利,等等。2024年的文学创作,与此相关的文学作品,就有王计兵的的诗集《低处飞行》、王柳云的小说《风吹起了月光》、胡安焉的《我比世界晚熟》、袁凌的纪实作品《我的皮村兄妹》等。这些来自“打工者”的文学写作联袂而来,从业余作家积极投入写作实践的角度,给“新大众文艺”的说法提供了实在而生动的例证。

  作者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