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山寨惹巴拉被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是湘西土家族文化的缩影,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是“中国土家族第一寨”“中国土家织锦之乡”。“惹巴拉”在土家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美好的地方。2016年,以土家织锦为文化元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为原型的电影《惹巴拉女人》上映,让公众对湘西的神秘文化、惹巴拉的民族风情以及土家族织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在土家族的民间故事里,织锦的花铺盖被称为“西兰卡普”,在纯木质腰式斜织机上,一直保留着土家族织锦的古法传承,这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的纹样、图案和色彩折射出土家族人民的崇拜、信仰和习俗,凝聚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
土家族织锦挑织工艺原始而复杂,在原材料的选用上以麻、棉、丝等五彩线为主,所织就的图案纹样需要经历纺捻线(区分经纬线)、染色(植物染、矿物染)、倒线(经线绷架)、牵线(牵挽绕桩、经线排序)、装筘(经线入筘)、滚线(梳理经线)、捡综(经头和经尾捆扎)、翻篙(位置调整)、捡花(挑花准备)、捆杆上机(经线分组)、织布边(固定织面)、挑织(通经断纬)等12道工序。其中,“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挑织法最为传统,主要表现在经纬线浮沉均匀、经久耐用,独具一格的“反面挑织(反面挖花)”和几何勾纹中的“四十八勾”最具典型性,构成了区别于其他织锦工艺的特征。
作为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土家族织锦中的图案大都来源于酉水流域、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涉及到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千梭万缕、纬引经缀所形成的图案包含了动植物类、生产生活类、文字类、几何纹样类、自然天象类等达200余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是土家族织锦中的主要装饰图案花纹。
走进龙山县苗儿滩镇,鸟啼声声悦耳畔,机杼轧轧遍村间。叶玉翠坚守传承土家族织锦技艺75年,传帮带培养了200多名传承人,并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研发出了150余种土家族织锦品种,作品享誉海外,成为湘西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有“土家织锦‘活化石’”的美誉。
在“叭呔叭呔”的机杼声中,一代代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象形态进行归纳和取舍,并运用最简练的概括或者抽象变形,使织锦图案联系着天地自然、器用与人心,富有独特的文化寓意和强烈的表现力,形成土家族特色鲜明的织锦文化语言。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受叶玉翠的影响,以织锦为精神支柱,将技艺融入生活之中,专注于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传授与推广。在惹巴拉,除了保存完好的土家族传统文化以外,最为醒目的就是村寨中心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是刘代娥的家,也是她坚守的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工作室。
刘代娥今年69岁,她从12岁开始学习织锦,在土家族织锦技艺的接班、传承、发展、延续的道路上已走过57年,用双手让织锦在时光的流转中焕发新的光彩,也书写了她与众不同的织锦人生,成为当代惹巴拉“织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不仅收集整理已濒临失传的古老纹样、开发新的图案,而且建立土家族织锦文化传习所,致力于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和大中小学生的非遗研学。
“我所从事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还是我们土家族历史的见证,在这些纹样和图案中有我们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现在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懂这门技术的越来越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了解和学会这门技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有人接班了,民族的宝贝没有断层、没有丢,那我也值得,我也很自豪。”刘代娥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了一名非遗守护者、传承者、发扬者的心声,并出版了《刘代娥口述史》。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人的传奇,它融入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生命、价值的观念,挑织成花的过程是传统技术的应用、民族情感的寄托,也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日用之道、生活之美,需要在代代守护中与时俱进,需要传承人的坚守初心和薪火相传,使非遗存续于民间、还原于民间,使土家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