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女孩的木乃伊与棺椁
古罗马时期、公元一世纪早期
保护与维持逝者生命的木乃伊、堪称“通关秘籍”的《亡灵书》、一边是心脏另一边是羽毛的良心天秤……这是一场关于生与死的奇幻轮回之旅——由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主办的“遇见古埃及:永恒的木乃伊之谜”文物展日前在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展出。跨越4300年历史,历经32个王朝变迁,123件(组)古埃及珍贵文物,全面展现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历史与永恒生命观。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此次展览展品全部来源于英国阿伯丁大学博物馆与特别收藏部。英国阿伯丁大学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始建于1757年,其博物馆藏品多达75000件,包括世界各地的古文物、古化石、绘画、雕刻等,许多藏品为世界级珍品。其中,埃及考古学的收藏尤为重要,约有6000件藏品。“古埃及有一种内在的魅力,令很多人为之着迷。”英国阿伯丁大学博物馆与特别收藏部主任尼尔·柯蒂斯表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这份厚礼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犹如尼罗河的枯水期与暴洪期交替,古埃及人认为生死并非绝对的终结与开始,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非终点。
木乃伊承载了古埃及人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古埃及人认为,如果想要死后延续生命,就必须将逝者的尸体制作成木乃伊,并为其举办丧葬仪式。展览展出的两具2000余年前的女性木乃伊,是极具考古价值的重量级展品。尼尔·柯蒂斯介绍,展出的古罗马时期小女孩的木乃伊与棺椁,从棺椁的大小推断,女孩应该只有三四岁,但棺椁上画的并不是一个小女孩的样貌,而是一个拥有明显胸部与臀部特征的成年女性,这是她亲人想象她长大成人后的样子,“这反映了古埃及人的生死观,即生前没有活到最好的年纪,但逝后可以抵达那里”。
身体得到了保存,灵魂又将如何安放?古埃及人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并在“亡灵审判”中被判无罪,就能获得永生,进入神祇永恒的国度,《亡灵书》由此应运而生。《亡灵书》是一段古埃及墓葬文书,意为“来日之书”或“通往光明之书”,古埃及人称之为“有关重见天日的经文”。它收录了涉及死亡和来世题材的经文,题材广泛,包括木乃伊制作过程中处理逝者尸体时使用的咒文、葬礼时由祭司念诵的祷文等。
冥界生物浮雕
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时期,约公元前一千二百年
展出的《亡灵书》有些残破,文本是按列书写的,插图则以行的形式描绘,表现了坐着、站立或作为木乃伊放在棺床上的逝者。据展览讲解员国家腾介绍,《亡灵书》绝大部分的内容撰写初衷只是为了祭司在葬礼仪式的各个环节进行诵读,以显示生者对于逝者的尊重和纪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由祭司念诵的经文和那些刻写在棺材内外壁或墓室墙壁上的铭文被抄录在莎草纸上,许多篇章转化为逝者在通往来世之路上自我陈述的内容。这些经文所阐释的内容因人而异,并且有的段落是依照逝者生平撰写的,据说能够协助逝者通过死亡之地,前往来世,因此《亡灵书》堪称一部来世“通关秘籍”。
展览现场再现了《胡内弗尔亡灵书》的局部,图像由左至右将亡灵审判的三个场景呈现出来。胡内弗尔是埃及第十九王朝的一名抄写员,法老塞提一世的管家,主司祭祀以及看护用于祭祀的牛群。画面左上方,胡内弗尔跪坐在由一众神灵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从冥界大门进入审判现场后,要先经过每一位陪审员的审问,回答正确后方可被带到下一个环节。”国家腾说。只见图像左下方,胡内弗尔由阿努比斯引领进入审判大厅,进入下一环节:阿努比斯称量逝者的心脏,一旁站着执笔记录的鹮首神托特,天平下方蹲着阿密特。“古埃及人认为,如果你是一个善人,你的内心是轻盈的,比羽毛轻,如果做坏事很多,心脏就会越来越沉,比羽毛重”。整幅图像的右方则是逝者顺利通过了心脏称量,被荷鲁斯带至坐在王座上的奥西里斯面前。
展览不仅展出了丰富、罕见的古埃及展品,在展陈方式上也打破传统模式,进行大胆创新。空间设计以还原古埃及建筑风格为出发点,提取古埃及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和配色,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古埃及的独特魅力。展品陈列上,尽可能地还原了展品在古埃及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使用场景和摆放方式,以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赵炎指出,本次展览跨学科、跨文化,通过一个物品可以讲述漫长的故事,涉及多个领域,使得观众观展时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对古埃及的历史、文化乃至造型、色彩有多种打开方式。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