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秩序”与“气流”中
感知日常内外的命运连接
——观冯嫣个展
栏目:推介
作者:孙文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锯齿纹研究——水图9 冯嫣

  11月16日至12月15日,“秩序,气流——冯嫣个展”在北京槐轩举办。“秩序”指艺术家笔下具有锋利面貌的抽象画面以及我们身处的生存机制,“气流”令人联想起艺术家关注的天气现象以及由此波及到的穿梭于日常内外的命运连接,两个并置的词汇也暗含了变化与流动之感。冯嫣的创作捕捉到环境中的变动与无常,重新调整人们对于“正常”的预期——这其中包括天气及其以外的多种方面。

  展览囊括了冯嫣近几年的架上作品,包括“锯齿纹研究”系列,以及3件因展览特定场域创作的《寒潮》《朝内》和《瑞雪兆丰年》。“锯齿纹研究”系列以油墨和手工纸为材料,植根于艺术家曾接受的版画训练。她用铜版机反复多次碾压纸张,在画面中形成一种非手工能达到的挺拔线条,油墨被厚重地堆积于线,又轻薄地凹陷于面。通过力度的渗透,艺术家在画面当中构建出某种秩序。

  “锯齿纹研究”系列分别以《水图》《广场,高塔与屋顶》《勒班陀》《回家》为题,呈现了以蓝色、红色、黑色为基调的抽象图景,画面中层叠重复的锯齿形纹样在展厅中绵延。如果说“锯齿纹研究”系列体现了艺术家对画面的完整掌控,冯嫣在早期录像基础上创作的新作《寒潮》则呈现了另一番不可约束的情境。在这件单屏影像中,艺术家借用了她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元素片段,如电影《饮食男女》的对白、飞机上的科普纪录片、公共气象和新闻资料,以及外公外婆用家乡方言朗读长沙童谣与启蒙读物,或开火烧水做饭的情景。声音装置《瑞雪兆丰年》回应了冯嫣的私人记忆——妈妈总在生日当天提起那场她出生时的大雪。事实上,天气本身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面貌。“天气是可测的”与“天有不测风云”共同存在于人们的共识中。以北京朝内街道为场所取景创作的双屏影像《朝内》分别记录了槐轩与朝内小区从日出至日落的光景。匆忙的生活、普通的日常、个体的微小细节,都被收录于庭院里郁郁葱葱的红枫树下,也在展览空间与朝内街道生活图景的视觉循环呼应里。

  展览中,观众被邀请去感知气温的变化与无常,去思考身处“命运共同体”中的个体角色和无形牵引。这种秩序的平衡与扰动,既回应了当下日益重要的气象现象以及不同领域波及身心的温度差,也带来一种重新定义“正常”的契机:“秩序”与“气流”本身,正如锯齿纹形成的波涛般向未来不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