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舞剑自刎的虞姬,是酒酣醉步的杨贵妃,是巾帼英雄穆桂英;也是“传统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是20世纪开创京剧新形式的艺术大师,是21世纪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2024年正值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继“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重逢——梅兰芳与美国”展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之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主办的“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梅兰芳故里江苏泰州举办,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匈牙利等国家的25位海内外特邀专家与40位征稿入选学者共襄此次学术盛会,追仰前辈的艺术精神,为戏曲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提供新的契机。
从艺术本体看当代精神
出身名伶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17岁崭露头角,一度造就“万人空巷看梅郎”的盛况蜚声海外……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以勤补拙,对京剧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创造了一个新行当“花衫”,引领中国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大步迈进。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副院长赵景勃表示,梅兰芳如同一座艺术宝库,吸引“淘宝者”不断开掘、求索——从其演剧思想来看,他遵循意象创作,对剧目立意高远,注重发挥戏曲的育化功能;从其创作理念来看,他立足民族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传统美学,坚持在程式规范和深刻体悟中获得创作自由;从其创作角色方法来看,他深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多层次、多色彩选用多行当的技术手段,塑造有机统一的形象。梅兰芳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建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作出了重要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1913年,19岁的梅兰芳跟随名角王凤卿第一次赴沪登台便誉满春申,这也被他称之为“是我一生在戏剧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自此梅兰芳与上海结下近半个世纪的情缘,他开始自觉全面学习上海和海派文化的精粹,尝试创排古装新戏、时装新戏等,并在戏曲、摄影、绘画、电影等领域不断探索新鲜事物,使艺术与精神双双达到了新的境界。在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研究员周锡山看来,梅兰芳坚持学习既出自自觉,也是应对激烈艺术竞争的清醒认识。
梅兰芳虽然以京剧为主业,但兼擅昆曲。民国初年,他有感于昆曲的式微,有意以一己之力力挽颓势,便开始遍寻名师、编创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副研究馆员张申波介绍:“梅兰芳的昆曲表演不墨守成规,他非常善于将各家所学之精华融会捏合,再加上自身的感悟理解细细打磨,形成‘梅派’独有风格,身体力行为昆曲的传承与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梅兰芳纪念馆信息研究处副研究员柯琦谈及梅兰芳对昆曲传统的继承路径表示,梅兰芳的强势崛起和昆曲的短暂复兴,是中国戏曲迈入20世纪初时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他在承续昆曲这个更大的艺术传统时,分阶段在不同的方向上用力,并明确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与界限,最终实现对昆曲传统学习、化用、抢救、传承、发展的逐步升华。
1951年,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首任院长,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依然是他不懈的追求。他用新的思想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演新的剧目,热情为广大群众演出;领导中国戏曲研究院积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举办戏曲演员讲习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表示,今天我们纪念梅兰芳,就是要学习他宝贵的精神品质,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为戏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走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中国戏剧有几千年的历史,不过中途经过好些变迁,遗失得太多。现在把知道的这么一点贡献给大家,将来能把中国戏剧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个优胜的位置是我最盼望的。”诚然,梅兰芳对京剧满怀使命感。1919年、1924年,他两次应邀访日演出,将京剧带出国门,开启了戏曲出海的序幕;1930年,在纽约百老汇四十九街戏院举行的首场公演,是中国京剧登上美国戏剧舞台的肇始;1935年,他在苏联的演出再次惊艳世界,此行期间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会面交流,世界戏剧史正悄然间转入新的发展轨道……梅兰芳数次出访演出,将中国传统戏剧成功融入世界潮流,其艺术的世界性依然是今日学者系统深入总结和研究的热点课题。
京剧艺术架起中日友好桥梁的纽带,始于梅兰芳访日演出。这既是向邻邦传播中国艺术,也为国内戏剧界带来了有益参考。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演剧博物馆研究员平林宣和介绍,1919年梅兰芳首次出访日本演出时就已被视为东方艺术的代表,日本政要、商界人士和文化名流均表现出对他的喜爱和追捧,而让那次赴日公演得以实现的代表性人物是龙居父子。平林宣和通过龙居父子方面提供的新资料,向大家展现梅兰芳当时与之交往的细节。日本京剧研究会会员吉田登志子多年致力于梅兰芳艺术研究,1987年,她撰写的文章《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公演的报告》在《戏曲艺术》杂志分4期连载发表,后还发表了《梅兰芳第三次来日演出》等论文,厘清梅兰芳访日演出的详细情况。本次研讨会中探讨的“梅兰芳来日公演记录补遗”是她将新发现及补充资料增补为文。
数百年间,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京剧大师筚路蓝缕,以高尚人格滋养艺术实践,中国京剧至今盛放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蔡曙鹏从新加坡80年来京剧的发展,探讨海外戏曲艺术传承的规律与发展前景;韩国仁荷大学教授金遇锡则从朝鲜御真画家金殷镐笔下的梅兰芳,探究其与韩国之因缘,引发对以梅兰芳为媒介的中韩文化纽带的深入思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元江分析了苏联戏剧界对梅兰芳表演美学困惑的多重根源……此外,从民国时期梅兰芳商品广告探微、梅兰芳时装戏中的女性意识、台湾布袋戏“梅兰芳旦”探究、梅兰芳明信片探究、梅兰芳绘画艺术等诸多有趣话题中足以见得梅兰芳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副研究馆员向谦认为:“梅兰芳的戏曲艺术之所以经典,究其原因,是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与表现。”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将在学者们一次次热情洋溢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回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