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电影人寄语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艺谋(著名导演)

  我们常说,电影是年轻的艺术。这个“年轻”,不是说生理年龄,而是说心理年龄,说艺术生命,更是说创新。拿我自己举例,几十年前,我当时也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新力量,那是我们国家刚开启改革开放的时代,时代给了我们那样的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电影创新,其实是呼应了时代的精神。当时的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是与时代的主题、精神、力量相契合的结果。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在电影语言上的一些新探索,也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热情肯定。我们的创新和挑战,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一次机遇。当机遇来临时,电影人要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和磨练,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样才能讲出新的好故事。

  今天,我们又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就有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也有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广大电影同仁都知道,拍一部好电影不容易,用现在的标准看,好电影的“好”,不仅体现在艺术性上,不仅体现在社会性上,也体现在市场性上。一部电影要收回成本、要能盈利,才会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过程。也就是说,从一个导演的角度来看,你的电影如果亏损,或者很不幸连续亏损,哪个公司还给你投资?收不回成本,创作就无法延续下去,你的下一部又会在哪里?

  导演是什么?说白了,导演的工作就是拿别人的钱去完成自己的艺术构思,再给观众和投资人一个交代。所以,电影不仅是艺术,也是产业。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但这个中国故事不仅要你自己喜欢,更要人民群众喜欢,还需要观众自愿买票进电影院去观看。只有这样,才会构成一种良性循环,导演也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延续创作,更会让更多的年轻电影人有机会涌现出来。

  用我们那个时代常讲的一句话来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电影是年轻的艺术,它需要年轻的新力量,不断去适应时代、把握机遇,从生活中汲取、从社会中学习,磨练自己,拍出好电影。尽管这并不容易,但经过不懈努力,就能够做到。

 

  傅若清(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很多过去的创作套路与经验似乎不再灵验。事实上,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对艺术的真诚、执着与热爱,才是最本质、最持久的力量。电影人要清醒地认识到,观众是打开创作之门的唯一钥匙,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并不意味着将个人意志、自我表达凌驾于观众之上,只有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将观众对艺术审美的需求放置于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商业上的回报前面,才能真正打通通往好作品的那扇门,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技术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思想、新感受、新想象,也呼唤着与之相配的电影叙事与美学表达,广大观众也在期待着崭新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体验。对于电影人而言,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我们期待的中国电影新力量,应当不拘一格,不被旧话语、老观念所困扰,也不迷失在复制“爆款”的逻辑里;应当拥有属于青年人的风貌与品格,不唯名利、不存偏见;还应当尊重观众、尊重市场、尊重投资人,守护好观众、市场和投资人对电影的信任。

 

  尹鸿(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当下的观众不再是“单数”,而是“复数”,因此电影创作者既要敏锐地认识观众整体性的观影需求,又要深入研究不同类型观众的差异性审美需要。与此同时,当下的中国电影观众是一种“进行时”的状态,而非“完成时”的状态,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观影需求与审美趣味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电影人当然要针对观众现有的需求展开创作,但最优秀、最“爆款”的那些电影,往往其实并不是按照既有成功模式批量制造出来的,而是创作者基于自身的真实情感与创作理念创造出来的。

 

  黄建新(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

  今年我国电影暑期档的市场效益与整体口碑未达预期,但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据我了解很多体量庞大的海外电影市场也在面临同样的难题。在移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电影曾经是最方便、最廉价的娱乐形式,往往也是经济下行周期“口红效应”的最佳选择。但如今,与高参与度的电子游戏和高便捷性的短剧、短视频相比,电影往往就会显得没有那么吸引人、不具备那么高的“性价比”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今电影人尤其是年轻电影人,必须要寻找到符合这个时代的故事类型与审美形式,通过理念的创新、手法的创新、类型的创新、营销的创新,去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影院。

 

  冉平(著名编剧)

  中国电影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对类型电影的特点有了充分了解。而当下很多过度模式化的类型电影,已经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失去了观影的兴趣与热情。编剧的任务不仅是讲好一个故事,更要将自己对故事和人物的思考注入创作之中。对于编剧而言,技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应当在故事中彰显中国人独有的信念与情感,无论现实题材还是虚构故事概莫能外。因为只有那些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经验的作品,才能立得住、留得下。

 

  束焕(著名编剧、导演)

  我曾经对喜剧电影做过“高概念、小人物、系列化”的定位,但事实上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创作模式在当下已经行不通。致力于喜剧电影创作的电影人,现在必须要从现实生活中开掘新的题材,以生动的、鲜活的、有共鸣的新故事打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在极具爽感的短剧和短视频流行的时代,观众为什么要走进影院?这往往需要一个理由。在我心目中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应当是: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是以电影化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在前70分钟俯视主人公甚至怜悯主人公,却在后20分钟又想成为主人公,也许这就是观赏并不便捷、票价不算便宜、时长令人望而却步的喜剧电影,能够吸引观众暂时放下手机、走进影院的核心竞争力。

 

  陈祉希(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针对当下电影行业高品质电影欠缺、题材创新不足、优秀作品难“出圈”、创作力出现断层、观众流失、资本缺乏信心、营销方式陈旧、影院营收结构单一、产业链整合协同不够等问题,万达电影将启动“时光青春跃幕”计划,携手从电影新力量成长为行业中坚的资深电影人,扶持逐梦的新一代电影人;打通从创作到市场放映的快速通道,让优质内容与观众迅速连接;让新电影人的“被看见”变得更加高效、稳定、健康。

 

  郑志昊(猫眼娱乐首席执行官)

  今年暑期档电影热度较去年有较大下滑,观众观影喜好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很多电影尚未正式上映就要面对各种舆情压力,这对整个电影行业都提出了挑战。对面挑战,电影创作要变得更加“极致”,如今年的犯罪电影《默杀》、动作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等就通过极致的情感与情绪催生了有效的二次传播,也获得了理想的票房;在宣发环节,不仅要贴近影片本体宣发,更要精准找到能与影片共情共鸣的观众,为影片“破圈”找到出口,“东北向”喜剧片《末路狂花钱》的精准营销就是例证;同时电影人要正视观众的多元化声音,无论好评差评都要认真聆听,更要对影片做好预期管理,通过自我的突破赢得观众的尊重。

 

  李捷(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今年暑期档有一个特点:很多观众都将评论前置,即在观影前就开始介入对影片的评价,各大平台上“未购票评价”的比例大幅提高。今年暑期档很多与电影有关的热搜都同电影本体没有太大关系,这与去年多部热门影片通过网友“二创”实现“出圈”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现象的产生,为电影的创作和宣发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影人需要更极致地放大电影艺术的独特价值,更要意识到中国电影不仅需要稳健的高品质中小成本电影,同样需要高投入的头部巨制引领行业,二者不可偏颇其一,这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于超(首都电影院常务副总经理)

  从近年的经验来看,档期的合理协调十分重要,临时撤档、调档行为往往会同时损害影片自身和影院的利益,因为重新建构观众对影片的认知既费时又费力更不讨好。此外,档期内影片的分配与平衡也十分重要,“平时的档期吃不饱、重点档期吃不下”的现象不仅会损害观众的观影期待,也会影响影片的预期收益。还有,场次比例的重要性其实远低于有效场次的重要性,各制片方不应以内卷的形式向院线索取数字层面的场次比,而是要通过提升作品质量等方式,齐心协力地将被其他娱乐形式分流走的观众重新拉回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