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树,植根于汗青的幽邃,延伸向未来的无垠。攀上世界树,国美学子向未来发问存在的意义、艺术的本质,于心海求解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生命与未来的方向。这并非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源自青年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探索。
全球经济被无形枷锁束缚,复苏乏力;地缘政治乌云压顶,冲突升级;类脑智能加速异化,引发伦理争议与安全担忧。世界正步入一个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未来将何去何从?在“世界树·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上,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2024届毕业生邹德馨借作品《欢乐颂》给出未来世界以“东方答案”。
欢乐颂 邹德馨
棋盘格的房间里,音符化作白鹭、朱鹂、紫啸鸫、青背山雀从钢琴中飞出,留下被吹散的空白琴谱。鸟群飞向蓝天,纱帘后的簇簇樱花开得浪漫,那枝让梵高为之沉醉的东方之花,带来的是一个明媚的春天。画面所呈现的不仅是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共生,更寓意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智慧——琴键上的难题,不一定要用音符书写;解开未来世界的困境,或许答案在于东方文明,那里蕴藏着对宇宙真理的独到见解,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当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生命体的边界开始模糊,人类应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当生物材料迭代,造物技术演进,我们又该如何回应传统文化认知?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2024届毕业生邝唯希、梁骏鹏、钱易用作品《菌染众生》向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回应。
以活性生物材料为媒介,结合算法生成,《菌染众生》打破有机体与无机物的边界,构建成3 D打印物象。这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也不是冰冷的机械构造,更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堆砌,而是一场生命哲学与未来想象的深刻对话。青年力量正在引导人们思考对于未来生命体的全新定义。
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枯竭与环境危机:对现有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消耗,导致生存资料严重污染与短缺。同时,空气、水体、土壤等污染问题层出不穷,气候加剧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日益逼仄还是未知广阔?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俞寒译、应文康、黄雪航所设想的《胚胎创生》对未来空间的延续抱有希望。
作品使用新媒体影像与装置,通过配气系统、旋转培养皿、人造子宫3个部分模拟呈现胚胎在体外创生的全过程。影像讲述胚胎工程孕育出的新生命在基因编辑的作用下,克服低氧环境和低重力环境的基因,在经历一系列太空航行后,最终抵达开普勒星球,找到了人类的新家园,展现出面向无垠宇宙的“国美想象”。
此次毕业季中,也有表现对社会关怀和对边缘群体聚焦的作品。郑元烨对地缘文化进行再思考,以被译为信息形式的感受并以图像化为“笔触”,再现对当下社会秩序的理解以及自然环境变迁背后的体悟;刘文毅、林慧瑜、应朗朗以“失焦”聚焦生命状态,关注因疾病体验而引发的自我认同失败;陈悦尔、林拾冰、盛砚桢以16至24岁视障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索搭建他们与健康人群之间作为沟通桥梁的游戏设计,拉近群体的距离。
以大视野为怀,跨越时空的界限,青年艺术家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熔古铸今的视角审视、解构、重塑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以大情怀为魂,新生代的创作者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人类发展紧密相连,传递青年艺术的力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关爱、对科技的思考。在中国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季里,毕业生们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将大视野与大情怀融入创作,展现出超越个体局限的广阔胸襟与向未来发问的深邃思考。毕业生以好奇心为帆,以行动力为舵,勇敢地探索着生命形态和未来之路的无限可能。他们的创作,不仅是数字技术的堆砌或浮于形式的革新,更是对“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毕业生们通过艺术的语言,试图在数字化、虚无化的生存空间中,重新建立起人与自我、人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
胚胎创生 俞寒译 应文康 黄雪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