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自心源——严德晖艺术展”海报
以西方写实技法结合东方造像,习众法而成自家之法,游走于古今中西之间,成就了20世纪重要的留法中国雕塑家严德晖(1908-1987)的雕塑人生。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和“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法自心源——严德晖艺术展”于7月30日至8月10日(6号厅)、8月14日(10号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共展出40余件严德晖先生创作的作品,它们于2019年由严德晖之女严茉莉(Marianne Yen)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严德晖艺术展的举办,得益于2018年11月中国美术馆工作团队远赴法国,造访位于勃艮第大区的严德晖工作室,将严德晖先生的珍贵作品征集“回家”。
艺术沙龙上嘉宾合影
一次法国之旅
据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回忆,当时工作团队租了一辆破旧车子,开着它在充满法国巴比松画派意境的树林中穿行,在没有公路的地方跋涉,一不小心陷入了一片水洼地,经过几个小时的周折摸索,终于在下午赶到了严德晖先生的家。“那是一栋有着陈旧历史感的房子,严茉莉女士在等我们。她不会讲中文,但我们进入她的房间时,看见到处都是严德晖先生的作品,主要是石膏的,没有铸铜,还有大的木雕坯子,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了滑田友先生创作的一个浮雕稿。”吴为山回忆。严德晖简朴的工作室孕育出滑田友、严德晖先生的无数艺术瑰宝,走入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空间,团队成员都仿佛穿越了时间,回到了艺术家曾经挥洒汗水与灵感的岁月——“当时,我们饥肠辘辘,但首先还是一件件地看作品,仿佛听到了严德晖先生打木雕的声音,感受到了他浇铸石膏时散发出来的温度和热气。”吴为山说。每件作品都仿佛还留有当年的温度,这些作品不仅是简单的雕塑,它们还承载着跨文化的对话和深情的记忆。
造访严德晖先生工作室后,工作团队又马不停蹄驱车300余公里,赶往熊秉明先生的工作室,继续艺术寻根之旅。在那里,团队征集到熊秉明先生创作的油画、书法、水墨、版画、剪纸等各类作品。直到后来,回忆起那天满怀敬意与感动的行程时,大家才发现竟然一天都没有吃东西,却也都“精力充沛”——没有吃到物质食粮,“精神食粮”却是收获满满。
在吴为山看来,严德晖先生是一座有待发掘的富矿。在将40余件珍贵雕塑作品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同时,为了更为长久、安全地保存和展示它们,中国美术馆还将其中部分易损的石膏材质作品翻铸了金属材料版本,期待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一次法国之旅,让捐赠不再是一纸协议的签订,也不仅是捐赠作品的一次空间上的简单转移,而更是一次文化价值的传承,一次对艺术生命意义的致敬,一次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促进。“这段旅程,不仅记录了一段中国美术的历史,也记录了一段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在文字中存在,更以永恒的造型立体地呈现,在时间和空间中展示了20世纪中法两国在雕塑艺术方面的交流。”吴为山说。
严德晖站在他的雕塑作品《吉普赛女郎》(又名《舞女》)旁,1946年摄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互相凝视与理解
严德晖作品回到祖国,更是严德晖先生的艺术之魂“魂归故里”。“这批作品体现了以严德晖先生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有志中国青年用艺术报效祖国的精神。他们赴法国留学,到西方‘取经’,有的回国了,如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等一批大家;有的则留在了那里,传播中国文化,但在他们的血液和灵魂深处,流淌着的中国文化的血脉是不会断的。”吴为山说。
作为在中国举办的首个严德晖个人作品展览,“法自心源——严德晖艺术展”分为“源”“心”“法”三个篇章,分别呈现严德晖创作的传统题材作品、家人肖像以及留法后的成果。严德晖早年拜师黄杨木雕名家朱子常,1927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师从江小鹣教授。自上海美专毕业后,他被校长刘海粟聘为木雕教授留校任教。1938年,严德晖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成为雕塑家亨利·布沙尔(Henri Bouchard)的学生,后定居法国巴黎。严德晖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特点,将留法习得的理性方法、现代主义观念与中国传统技艺、文人意趣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他在法国学习雕塑,充分继承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法国古典主义的雕塑方式、艺术理念、美学风范;而在他创作的中国佛教题材和中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如释迦牟尼、孔子、水月观音等,公众更可以看到他作品中不自觉流露、折射和渗透出来的中国气象,这种意象性的表达与他的写实主义手法共存、融通,最终化为一体。拥有“学院基础、工匠精神、世界眼光”特质的严德晖,代表了很多留学海外的艺术家前辈的信念——充满对艺术事业的热爱,将西方优秀文化渗透到心灵中并与中国传统艺术对话,一如他的出生地浙江永嘉的名人——永嘉太守谢灵运所言的:“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严德晖先生本人及亲属的爱国情怀。他在法期间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一生没有改变国籍;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一直支持抗日,在内战之时他联名力求和平、停止内战,这都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公众通过严德晖的艺术生涯,可以看到一个中国雕塑家如何在外国的土地上既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又积极吸收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思想,这种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汇,不仅丰富了他个人的艺术表达,也使他的作品能跨越文化地域,传达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与审美价值。
“严德晖先生的作品蕴含着两个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所以我们在这个展览中,‘用心、用情、用力’来展示它们。它们不仅仅是库房里的藏品,还会不断向公众展示。美术理论家、中法文化研究学者、画家、雕塑家都会从这些作品中获得灵感,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严德晖先生的作品来探讨这段不可磨灭的中法文化交流历史及其对20世纪美术历史的重要影响。”吴为山表示,希望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获得更多养分,助力当下的文化交流及当代艺术创作。
吴为山介绍,近10年来,中国美术馆与法国艺术界交往频繁,曾多次举办诸如“童趣与天性——法兰西学院院士皮埃尔·卡隆油画艺术展”“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等展览,中国美术馆还收藏了法兰西艺术院捐赠的100多件作品;并通过“典藏活化”系列展等展览项目,收藏和展示熊秉明、滑田友等在中法文化交融中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重温经典,让公众感受一代雕塑大师的艺术探索之路和不朽成就。吴为山介绍,“拾回失落的艺术明珠”是中国美术馆矢志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逐步收藏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创作的优秀艺术作品,主动走出去争取,借助中国今天的开放、同国际对话的良好形势,举办优秀展览,收藏国际作品,“捡拾”艺术明珠,并通过美术馆,向人民群众“献宝”,使“化私为公”“艺术为民”“美术馆是艺术作品最好归宿”等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中国美术馆也多次到法国进行交流,举办学术讨论会,并举办以“意会巴黎”为主题的展览,将20世纪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刘开渠等画家、雕塑家的作品带到法国,让两国人民和艺术家互相凝视、互相理解。“这次旅程中,我们从认识严德晖、收藏严德晖为开端,一方面发现了严德晖的艺术,同时发现了他的艺术人生;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从中法艺术交流中再次远望未来——中西文化合璧的未来之路还很广阔。”吴为山说。
孔子(雕塑) 严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