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岭南寺僧在佛事之余,潜心诗文书画,以海幢寺等处为主要活动场所,或赋诗讲学,或与文士雅集,名噪一时,历经数代传承而风雅不减,成为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7月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禅林翰墨”“海幢古韵”“交流共融”3个单元,精选岭南寺僧书画的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系统梳理其艺术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展现岭南寺僧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又以器物造像、历史照片、经坊刻本等立体展示海幢寺的历史沿革、园林建筑与盆景艺术,以及诗教、经籍刻印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展览同时精选外销画、外文图书文献等展品,以彰显海幢寺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与突出贡献。
海幢寺钟板堂铜钟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广州市海幢寺藏
从天然和尚到“海幢书派”
僧人书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岭南寺僧的书画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明末清初成就最为突出,以德清、函昰、成鹫、道忞、今释、今无、大汕等为代表的岭南僧人,汇聚了不同书学根底的遗民、僧众,形成了一个以个性纷呈为主,兼具“山林体”共性色彩的僧人书家群体,极大地振奋了广东书坛。其中,以函昰(天然和尚)为代表的曹洞宗博山系一脉,影响达于粤赣闽三省,有海云寺、海幢寺等众多寺院。天然和尚及其传人形成了一个具有“禅风儒骨”精神特质的禅门书家群体,被后世学者称为“海幢书派”“海云书派”,不仅在广东书坛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为何天然和尚一脉能自成一派?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任文岭介绍,天然和尚是明末举人出身,工诗文,擅书法,其传人中也有不少由儒入释且能书之人,“天然和尚也很注重徒弟们的诗文、书画教育”。
“香暗随风度,飔飔不欲存。闻香意何限,花自到黄昏”,展览展出的《行书五言诗》是函昰分韵创作的《梅花诗·五言绝句三十首》中的一首,为其晚年所书,书风恣意潇洒。此轴为梁启超旧藏,极为爱重,将其精工挖裱,并题写边跋。而《行书为崔夫人祝寿诗》《为崔夫人祝寿诗卷》则展现了岭南僧人的另一个侧面;崔夫人是天然和尚的弟子释今回的母亲,明末清初广东名人王应华的妻子,这两件作品分别是天然和尚及其一众弟子写给崔夫人的祝寿诗文。“大家认为出家人要超脱尘世,实际上他们也讲孝亲文化,这两件作品就是最好的说明。”任文岭说。
一代代岭南僧人的书画创作,无论是对于引发大众信仰热忱、弘扬宗教文化,还是对于丰富岭南书画艺术表现题材与内容,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岭南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谓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文化遗产。
行书五言诗轴(明末清初) 释函昰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代第一座对外国人开放的寺院
天然和尚所在的海幢寺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五代南汉时期,其址曾有千秋寺,后废为民居。明末,僧人池月、光半又在此建海幢寺。清康熙年间,海幢寺大举扩建,逐渐发展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400年来,海幢寺不仅以其独特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致、别具一格的“素仁格”盆景艺术等为人所称道,更以其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底蕴以及自天然和尚以来形成的诗文书画艺术传承闻名于世。
乾嘉以来,海幢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园林景致,逐渐成为两广总督的外事接待场所以及官方指定的外商游玩之地,也由此成为清代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寺院。其间,海幢寺接待了多个重要使团和大量游客,遂成为西方人眼中广州乃至中国最重要的寺院之一,经常出现在西方的报刊、游记以及外销画中,在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此外,因刻印的许多佛教经典都曾被越南僧人引进重刊,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海幢寺在东南亚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展览中的《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外销画册》为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首席代表曼纽尔·阿格特于1796年定制。此册共48开,其中44开为水彩画,每一页均以图解形式用水彩及描金详细描绘18世纪之海幢寺中各庙宇近景及庙宇内所供奉神像;扉页以西班牙文及中文记录其所有者及册页信息并附折叠式海幢寺全景地图,此册当时被阿格特带回欧洲之后即引起轰动。
“西方人到中国把中国文化带出去,中国又传播了西方的绘画艺术技术,所以海幢寺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作出了较大贡献。”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高露说。透过海幢寺呈现岭南地区从清代中晚期开始的对外文化交流情况,为考察中国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个案和切入点。
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外销画册 1796年
广州市海幢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