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丹青绘就时代华章
——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
栏目:聚焦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中原大地古代壁画遗存丰厚,新密打虎亭汉墓壁画、河南古墓壁画大观、开封州桥遗址祥瑞石雕壁画……凡此种种,灿若星辰,书写着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从遥远的历史走向开放多元的今天,当代壁画家努力迎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投身创作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广阔空间,随着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在郑州美术馆(新馆)举办,属于新时代的壁画艺术风貌让拥有壁画传统的中原大地再次绽放出艺术的光芒。

  展览展示了五年以来全国壁画创作者的最新水平,展出作品创作主题范围更宽、内容也更加丰富。“根据征稿通知要求,除了已落成的壁画之外,尚未落成、计划落成的壁画作品也可参与其中,这样就使得从事其他画种的优秀画家也可以参与到壁画创作中来。”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杰说。因此展览中的壁画作品媒介丰富,有棉线绒绣手工、矿物设色、大漆、螺钿、岩彩、花岗石、马赛克镶嵌、土底重彩等传统媒介,也有物联网硅晶芯片、数字多媒体、结合动态视频的浮雕等新媒介,还有涉及诸如综合材料绘画、油画、丙烯、水彩等多个画种。每件作品的旁边都配有创作或设计说明、公共空间展示效果图、展示地点或模拟上墙地点、作品在公共环境中的美育作用等信息,壁画作品所用于的空间从幼儿园到高校,从轻轨站、地铁站到高铁站,从历史纪念馆到民俗馆、博物馆,从室内客厅到音乐厅再到主楼外观设计,丰富的创作面貌诉说着新时代的壁画家正以大视野、大情怀、大手笔“向壁图强”,让壁画这幅“公共艺术大型画卷”展现出新时代风采。

  “壁画与其他画种不同,严格来讲,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状态。展出作品里有各种创作方法,中国画、油画、漆画、浅浮雕,以及新的科技工具,带有综合材料性质及传统民间形式的,十分多样。但是它们都有壁画的特点,即公共属性,强调作品放置于公共性空间所呈现的状态,以及会对观众和所在空间起到的独特作用。评审时就强调这一点。”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表示。空间的属性引导着壁画作品的主题及材质,壁画家因地制宜,创作出表现人文题材的《文明印记》《敦煌意蕴》《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反映历史和革命题材的《公元1861-1894洋务自强运动》《铭记》,展现科技与生活题材的《长风万里写青绿》《家园》等作品,美丽乡村建设、民族风情、大国重器等主题也反映在展览中。有些作品超越传统架上绘画形式,带有一些实验艺术、交互艺术的形式,也体现出当下壁画发展的一种新趋向。“壁画作为大型建筑空间的绘画,所具有的装饰性通常是带有主题寓意的,这与我们看到的装饰类绘画有很大区别。今天在美术馆展出的壁画作品,与我们在各种建筑中看到的壁画还有一定距离。壁画展区的作品更加纯粹,也更加具有艺术的探索性,除了三分之一的上墙壁画作品外,另外三分之二的作品则更具有壁画领域探索的特殊性。”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说。

  当一件作品在美术馆中展览,它的影响范围可能有限;但把它投放于公共空间,就会与城市建设、城市民众构造起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壁画所展示的文化形象更广泛,也更加深刻——中国神话故事、中国美术史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壁画家在作品里将它们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在壁画创作里从来没有缺位,这份来自历史的厚重也带给中国壁画家的一种全新创造。入选作者中,既有年逾八旬、功成名就的老壁画家,也有00后新锐一代的创作者,他们都以精彩的作品投入展览,用心用情创作,助力“中国建设”的审美水准。除了场面宏大、人物形象众多、刻画精美的传统壁画形式,几件拥有新媒体艺术元素的作品也令观众眼前一亮。“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时代的视觉欣赏方式,创作者也要紧随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主动介入、运用新领域以占据更广阔的空间,让壁画与时俱进,让壁画成为服务最广大社会人群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秘书长齐喆说,“我们在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接受新媒体艺术作品,但认为壁画还是要回归壁画与建筑紧密关联的基本属性,要针对特定空间和特定环境、主题进行创作,否则就和数字艺术没有区别。尽管在入选作品里只有4件作品是数字媒体介入到传统壁画材料里的,但它们就像小小的苗,非常希望这些小苗在未来能够茁壮成长,能够为壁画的边界拓开一个新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