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熔铸古今的八十人生
栏目:视线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黄河奔腾 朱炳仁

  “这是‘黄河奔腾’,我用熔铜铸成黄河向前奔腾的姿态,每一片浪花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片浪花都在体现着自由奔放的精神。我用这件作品致敬我们的黄河母亲,在黄河的哺育之下,中华民族不断向前,从历史走向未来,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打卡。”7月22日,在“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开幕当天,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为大家导览时说。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浙江省文联共同主办,展览为期3个月,已于7月12日向公众开放。通过“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4个单元汇聚朱炳仁40载艺术生涯中的100余件/套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详细介绍朱炳仁的艺术成就,系统阐释了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象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生动反映朱炳仁扎根传统、传承匠心的艺术追求。

  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杭州铜雕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朱炳仁祖籍浙江绍兴,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幼年随父迁居杭州,在父亲的教导下承继祖业,倾心钻研铜雕技艺。他以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为根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铜艺的同时,于机缘巧合间开创“熔铜”新工艺。在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

  熔铜艺术无疑是朱炳仁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创新。2006年,在承建常州天宁宝塔的一次意外大火中,朱炳仁发现了熔化的铜结晶体的千姿百态,从而开创了“熔铜艺术”,他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液彻底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

  展厅里是一个金碧辉煌的“铜话”世界。一座铜雕的“雷峰塔”,一座铜铸的“涌金桥”,借老子《道德经》首句之义“种出”而铸成的熔铜艺术之稻《稻可道非常稻》,为纪念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创作的《运河之光》,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用彩铜的绚丽与立体,将宋朝的壮丽江山重现眼前的《千里江山》,表现云蒸霞蔚、海纳百川、雨润海立、奔腾不息的《万泉归海》,以及以梵高《向日葵》为灵感,反映中西文化交融之作的《燃烧的向日葵》等经典作品悉数亮相。它们与朱炳仁创作于2007年的熔铜艺术开山之作、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阙立》一起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呈现出老一辈工艺美术大师的技艺与情怀并重。

  同时展出的还有《鹰击长空》《五牛积福》《秋池田田》《清音和曲系列》等作品,寓意美好,栩栩如生。此外,展览还特别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者有机会触摸铜雕艺术的温度,感受来自金属的质朴和力量。

  对于朱炳仁而言,“八十而立”不仅是年龄的标志,更是他艺术生涯新阶段的开始。“阙,是古建筑前面如门一样的建筑,寓意启新之始。熔铜艺术,源自国博,今又荣耀归巢。”朱炳仁的话语充满了对铜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铜雕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