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油画续写新时代“中国风景”
——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
栏目:聚焦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现场

  上海是中国油画的发源地。1929年,近代中国第一次大型美术展览会——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油画成为重要展览内容。百年之间,在几代油画家的创造、转化、传承、发展之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和经典画作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名字。2024年,当“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来到上海,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时,新时代的油画家用油画创作表现社会发展、历史变迁、典型人物、人民群像,在赓续中国油画创作优良传统的同时,从宏观视野入手,用多样化的创作语言反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这场重要讲话为油画创作提供精神指引。十年间,广大油画家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为创作指引,以精湛的油画语言表现时代、讴歌人民,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

  “全国美展是一种特殊的坚持,一直贯穿其中的便是‘人民性’‘时代性’‘探索性’,特别是‘人民性’,从最早的全国美展到本届展览都有体现。”中国美协副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庞茂琨说。当油画家围绕这些思想展开创作,其所反映出的是广大油画家的文化自信,其所彰显的是中国油画的时代精神。因此,《功勋号盾构》《2021·6·17》《飞天·中国航天人》《穿越河山》《天堑变通途之三》《逆光——国之重器系列组画之六十六》等反映航空航天、国之重器、重型机械建设场景的作品;《春晌·花开》《黑白变奏曲之一》《草原人·中国梦》《清风抚过山梁》等描绘城乡建设新颜的画作;《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使命》《光荣在党50年》《矿山脊梁》《北海有渔》《黑土丰盈》等塑造英雄楷模、建设者、劳动者精神风貌的描绘得以诞生。历史人物题材创作也有突出表现,如《岁月流金——夏衍和同行者》《工人是“天”》《谭嗣同·1898》《错时的相会——郎静山和他的朋友们》《苏武牧羊》等聚焦于党史事件、文化历史人物、科学家群体,这些作品有别于以往历史画的“照相式”表达,着力将人物形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

  尽管展览以写实为主流,另有部分如《山岗朝晖》《谁持彩练当空舞6》《被书写过的镜像》《女娲补天》《十示2022-19》等抽象画作令人耳目一新,它们在造型、笔触、色彩上借鉴中国传统写意的书写性语言,体现出中华美学精神。“展览以现实主义为主,兼顾表现、装饰、抽象,与五年前相比,本届油画作品展在技术层面和叙事方式上都有很大提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说,一如《错时的相会——郎静山和他的朋友们》《岁月流金——夏衍和他的朋友们》《小聚——我的玩偶之家》三件上海画家的作品,他们采用跨时代、跨年代、跨时间的创作手法,对于历史叙述所呈现的多种方式表达也体现出上海画家独特的一种海派风格理念。

  本次展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承办,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时隔25年后再次落户上海,激发了当地油画家的创作热情和参与热度。2023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围绕备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核心任务,组织各艺委会紧紧依托特色项目持续开展创作动员,积累了一批具有海派标识度的优秀作品。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上海共有52件油画作品入选,包含14件进京作品。如《上海的八月·梧桐树下的咖啡》《悦动青春》《都市生活之理发店》《排演间隙》《上海故事》《三月的阳光》《中国高度——海上高楼》《成长中的上海》《昨天今日此门中系列——繁花》……上海油画家们用画笔描绘新时代的上海建设、上海生活、上海记忆。在上海市美协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看来,展览一方面坚守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表达,一方面体现出深入的时代性。他说:“上海是中国油画的发祥地,上海也是当代艺术的策源地,通过百年间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油画坚持着自己的情感表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语境,展出的作品是当下人们对生活观察的表达,所包含的个人经验和信仰,以及今天中国的美术繁荣,都从展览里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