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赋(行书、局部) 周善甫
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作为一位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周善甫先生毕生倾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矢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学术界称为“艾思奇之后,又一位具有原创精神的云南籍哲学家”。
可以说,周善甫先生的一生都在模范践行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老主任黄枬森教授赞誉:“一代哲人周善甫是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纳西族文化老人。”《大道之行》足以说明这点。周善甫先生的哲学代表作《大道之行》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享誉海内外,被认为是“当代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周善甫,名樊(后改为凡),字善甫,以字行世,晚号六松堂老人,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著名学者、书法家和文学家。1914年12月,周善甫先生出生于玉龙雪山下丽江古城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周兰屏是光绪乙丑科举人,是清末民初云南边地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云南督军唐继尧赠匾“梓里模范”;其父周冠南是清末最后一科——光绪辛丑恩正科云南、贵州两省合闱乡试第六名举人,后留学日本弘文书院学习师范教育,是民国时期云南著名教育家;其大姐周静芳是纳西族近现代妇女运动的先行者,在昆明、丽江创办了妇女工厂;其兄周霖是纳西族著名画家。20世纪40年代,周善甫与周霖兄弟俩是丽江知识界的翘楚,被称誉为“玉龙双璧”。周善甫先生在丽江读到小学三四年级,即和父亲随马帮来到昆明继续读书,1933年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任省立丽江中学、国立师范学校数学教师和省立开远农校教导主任,丽江县建设科科长,民国政府行宪时被选为纳西族唯一的国民大会代表,并于1947年赴南京与会。新中国成立后,辗转在个旧市等滇南各中学任教,晚年被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并系中国书协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云南省民族学会顾问、云南省南社研究会顾问和云南省书协创会理事、昆明市书协顾问等。
周善甫先生具有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士君子人格,具有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思想者的品质,堪称当代中国学人典范。他一生命途多舛,备尝艰辛,晚年定居昆明翠湖北路31号寓所,于居室“六松堂”中发愤著述。
他为人宽厚大度、恬淡清虚,这种性情使他在苦难中能够独善其身、穷且益坚,并于古稀之年全身心投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致广大而尽精微。12年内,先后撰写了《春城赋》《简草谱》《善甫文存》《骈拇词辩》《大道之行》《老子意会》等百多万字,被学术界称为“振聋发聩的著作”。
在他的晚年,不仅有来自国内的学者专程向他求教,更有日本、新加坡、法国、芬兰、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求教者。近30年来,其学术影响远播海外,为云南学林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正源主脉
周善甫先生是文化自觉的先驱者之一,更是坚定的践履者。他坚信中华文化“乃人类文化的正源主脉”,能引导世界走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正道;希望国人能走出文化失败主义阴影,重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与精神新生,以中华文化来凝聚价值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从容坦荡、意气风发地推动中华之前进、世界之成长。
周善甫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切。他对祖国经历了长期磨难和艰辛探索后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感到欢欣鼓舞,他指出,“中国特色”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中华传统大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必能开创国家长治久安之局。他深刻反思了现代西方文化给人类造成的困境,期望人类在“天堂”与“毁灭”之间作出正确选择,“摆脱竞争性非常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以西方为代表的弱肉强食的宰割性非常强的霸权连锁,发挥中华文化的优长”“使人类凭恃仁心善意在自然王国里重建富裕、和平、亲切、自由的伊甸园”“建设人类所托命的这唯一的绿色星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大学者的翰墨
周善甫先生精神饱满,具有艺术家的高雅气质和卓荦不凡的创造能力,在文学、艺术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擅长诗文,尤工书法,行书、草书尤其是简草书法已卓然成一家风范。其书法功力深湛,风格温文儒雅,平淡率真,笔致简约,遒劲飘逸,风骨凛然;结构布局疏朗大方,清新流美,赏心悦目,字里行间洋溢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和鲜活的时代气息。
享誉国际的中国美术史家、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教授称赞周善甫先生的书法“乃大学者的翰墨,而非仅书家之字”。《春城赋》原作为云南省博物馆收藏,为国家三级文物。他的书法作品还被国家图书馆典藏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加坡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5月,行书《春城赋》(第一章)为钓鱼台国宾馆藏珍馆珍藏。他最大的一件12条屏行书《春城赋》是应邀为20世纪90年代晚期落成的五华山云南省政府办公大楼而义务书写的,现藏于云南省政府办公厅。
周善甫还专注于书法理论探索,熔章草、今草、行草于一炉,创立简草,更加便于学习。他撰著《简草谱》,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推广简草书体,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继于右任先生倡导“标准草书”之后,中国书法史上又一次值得重视的事件,是滇中文化界的骄傲。
周善甫先生不是职业作家,但他有自己的文学观。他不认同在西方影响下形成的以虚构性为核心的纯文学观,坚持中国传统的“文章”观,提倡“今文”写作。他的作品重在表现情志、思理和智慧,义理正大,情感真挚,有神采、有风骨,有益世道人心。其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春城赋》。该赋立意高远,构思缜密,笔力矫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被公认为继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之后吟咏昆明的最佳文学名篇,是昆明公认度最高的现代文化元素之一,已然成为昆明的基本文化元素和亮丽的新名片。
中文是重要文化基因
周善甫先生对语言学也有研究,有“颇不平常”的语言观。他观察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大力推广白话文,倡导拼音化,对于普及教育和文化确实起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传统中文的优点没有得到很好继承,中文的提高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反有下降趋势,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有削弱倾向。”他对此感到忧虑,因此撰写了《论“文”》的长文和《骈拇词辩》的专著,阐述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看法。这两篇专论实际上建构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文字观,其核心是科学认识中文的特性、功能和价值,重建中文自信。
针对汉字原始论和落后论,他指出,不能以西方中心主义的语言观衡量中文,中文的承续力和凝聚力纵横交织,“形成这上下五千年,幅员千万平里的泱泱雄邦,使十亿人民在同具颇为接近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下融洽共处,应该肯定方块中文的这种勋绩是不可磨灭的!世界上还未曾有第二种文字起过如是宏大的功能”。不从百年成败论优劣,而从数千年文明史看得失,则中文自有过人之处,不必自我矮化。他对中文的前途充满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势的欣荣,形成中文的优势,将会日益显现出来,而成为推进世界文化的劲旅,庶可不必老用惭愧的心情来谈论祖国文字。”周善甫先生的这些看法,对当前加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有启发。
周善甫先生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他仅仅是一介布衣学者,没有令人敬畏和值得炫耀的社会资本,但他的人品、气质、思想、智慧和成就,使他成了真正让人高山仰止的人,他的周围聚集了国内外的崇拜者和学生。他翠湖边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块净土。
周善甫先生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多民族地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厚实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离不开坚实的文化根基作为支撑。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
(作者孙炯系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晓雪系云南省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协原主席)
相关链接
周善甫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举办
本报讯 7月17日,由云南省文联、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主办,云南省作协、云南省书协、云南文学艺术馆承办的“一代哲人——周善甫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昆明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周善甫毕生矢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传统的“文章”观,提倡“今文”写作;作为云南省书协的创建者之一,精研书艺,晚年致力于书学理论研究,推动了书法艺术发展。周善甫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诠释了一代哲人的境界情怀与担当作为。座谈会上,周善甫家属向云南文学艺术馆捐赠周善甫唯一一部中篇小说《西湖游记》的手稿复制本和体现他艺术人生的图片资料。
(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