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笔墨线条
——赏析吉狄马加的书法
栏目:书者
作者:尹汉胤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吉狄马加书法作品

  近年来,吉狄马加以书写自己诗句的形式,连续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个书法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出生于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至今已在世界40多个国家出版了各种文版的诗集。他的诗歌以激情澎湃的句式、富有哲理的思想内涵、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从小喜爱书法的吉狄马加,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以别具一格的书法形式,将自己的诗歌书写出来,同样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独具特色的书法展览形式,让广大观众从其笔墨线条中,更加立体地看到了澎湃诗情。

  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将中华古老的象形文字,以变化无穷的水墨线条、疏密有致的韵律节奏,在有限的空间维度中,创造出了变化无穷的文字艺术。这一书写艺术不仅深刻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底蕴,更以绵延千年的文字书写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历经千年的延续,在进入到现代科技时代后,不仅没有衰落,反而以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在当代中国呈现出了新的辉煌盛景。究其根本,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这一重要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书法不仅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还在历史进程中演变出了丰富的书写形式。从流传至今的历代书法碑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美轮美奂的各种书体,不仅留存着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痕迹,更在书体与时俱进的演变中,呈现出了中华民族高贵的人文精神。传承至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历代名家碑帖,无不个性鲜明地勃发着动人心魄的凛然正气,见人见性的时代风骨,形成彪炳史册的书法楷模。由此可见,只会写字的“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早年在青海任职的吉狄马加,在踏上青藏高原这片神奇土地的那一刻,便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植根在青藏高原的沃土中。更将中华母亲河——黄河,视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母题。为此,他多次奔赴黄河源头,从空中俯视其迷人景象,一股强烈的诗歌使命感,不可抑制地从心底油然而生。

  自此,他便沿着汪洋恣肆于青藏高原的黄河行迹、千回百转晶莹剔透的星宿海、万流归宗的黄河故道……一路行走思考着,又从千变万化的水流形态、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黄河行迹中,意识到了中华书法的真谛,那千变万化的河流景象,就像是大自然挥动着如椽巨笔,书写在中华大地的一幅狂放不羁的草书。

  眼前豪迈奔涌的黄河景象,不可抑止地触发了吉狄马加的诗情。他又从千回百转、变化无穷、飘逸灵动的溪流、湖泊、河水形态中,深刻领悟到了中华书法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疏密有致、变化无穷的笔意章法。

  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被喻为无形的舞、无声的乐、无图的画、无言的诗。其跌宕起伏、疏密有致、抑扬顿挫的笔墨章法,使古老的中华文字成为具有了韵律、节奏、动感的文字艺术,最本质地体现出了中华大地山川地理的特征和民族精神。

  在青海工作期间,吉狄马加没有辜负这片山川地域的赐予。在沿着九曲黄河故道的行走中,深刻地触摸到了中华历史地理的肌理,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诞生在这片土地的中华各民族,最终使他一气呵成创作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音乐诗《大河》。与此同时,又使他心领神会地从黄河古道行迹中,深刻理解了中华书法顿挫的节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书法表现形式。让人们在品味其诗的同时,从其笔墨线条看到了他对书法的理解。

  纵观吉狄马加的书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书写过程中收放自如的节奏感。从其行笔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诗歌句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将古老的书法与现代诗歌的结合中,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诗书交融、了然于胸的笔墨节奏。既散发着现代诗歌的意境灵感,又呈现着古老书法的现代表现形式。更难能可贵的是,让人们循着他的现代墨迹,聆听到了古老黄河激情澎湃的历史回声。

  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绵延至今,已日益呈现出新时代的风貌。然而,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变化,书法艺术一定要在万变不离其宗中承袭着其根本属性。传承至今的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已用事实证明,尊重传统,勇毅创新,宁取生辣,不饰圆滑,特立独行的书法作品,才是书法发展的希望。只有那些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唤起着大众共同记忆、高扬着时代人文精神的书法作品,才是书法的未来。

  从这一视角来审视吉狄马加的书法,便会从其诗意的书写中,看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书法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