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现场
身处在一个科技发展前所未有的对人类生活发生重要影响的时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其快速的、更新迭代的发展业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可供挖掘,是汨汨奔流的文化活水,是“内容为王”的抓手,为数字文明、数字产业、数字世界植入人文元素提供了文化养分。
由故宫博物院和澳门科学馆今年合作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通过创新科技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新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展现从文化到科技、从科技到文化美好的双向奔赴。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使用最频繁的建筑,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呈“工”字形布局,位于紫禁城中部,举足轻重。“养心”二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康熙时期于此设造办处,时有临御。自清雍正起,养心殿成为八位皇帝办公理政、接见大臣、休闲、居住等的场所,有“八代帝居”之称。“工”字布局的建筑,在功能分布上是“前殿后寝”,这种政寝合一的功能也恰恰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清雍正之前,皇帝治国和休息的场所是挂有“正大光明”匾的乾清宫。康熙去世之后,雍正因乾清宫为康熙居住数十年的地方,睹物思人,于是转移场所,以养心殿取代乾清宫——“皇考六十余年所御,心实不忍,意居于养心殿”。
宫殿功能的转换背后体现着皇权政治的更新。
对于养心殿的用途,每位(皇帝)“用家”都对它进行过修缮和改造。
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康熙称得上是对西方科技最感兴趣、对传入中国的科学仪器真正了解并使用的一位。康熙时期,养心殿造办处便有制造科学仪器的记录。其背后是明末清初以耶稣会为主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形成了具有深刻影响的中西文化交流,清代宫廷推动了其中的科技交流,大批的科学仪器通过来华的传教士带进中国,甚至直接进献给皇帝。养心殿的西暖阁曾为康熙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的地方。这些都成为澳门科学馆举办“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天然的巧合。
历史上很多大事件在此发生,如咸丰死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清王朝最后一次早朝、颁布溥仪的退位诏书等。至今,养心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然重要。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一千万人次,其中八成的游客都要去养心殿看一看。养心殿自2015年开始,闭门大修。感谢科技力量,以数字技术、创新科技手段,在澳门科学馆“搭建”起一座故宫的“养心殿”,不仅弥补了游客暂时无法参观养心殿的遗憾,更能使参观者在科学馆的“养心殿”感受置身其中之妙。换句话说,故宫博物院的养心殿是真实的建筑空间,而从故宫“搬”到澳门科学馆的“养心殿”,善用700平方米的展览厅“还原”养心殿前殿后寝的空间,以展品互动和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为观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虚实结合的还原体验感。养心殿是雍正“宵肝寝兴之所也,凡办理庶政、召对、引见,一如乾清宫”之地。戴起虚拟实境的VR眼镜,我们不仅能看到养心殿藻井巧夺天工的细腻建造,还能在养心殿四处游走,随手拿起桌上摆件把玩,拂过柜内华美服饰。澳门作家李懿看展时形容:“如同一个跨越时空的小偷,兴致勃勃地滋扰起古人的生活居所,心中不由生出些许窃喜感。”
乾隆对养心殿进行多次改造和装修。三希堂是乾隆存放书法珍品的地方。不少访客到了展场,恍然大悟道:“三希堂原来在养心殿内!”可见三希堂声名远播。三希不仅指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更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澳门科学馆的展场实境还原三希堂只有8平方米的空间:半圆瓷瓶、开创清宫独有的通景画、临窗设宝座床、窗外是掩映的红墙,这里不仅是展览的“打卡”热点,观者还能“实地”感受乾隆皇帝坐在宝床上鉴赏珍玩的愉悦心境。
游戏的体验感。雍正在位十三年,批阅奏折达一千多万字,可见他是个勤勉的皇帝。展场设一组(三件)“朱批奏折”互动展品,精选五十八幅奏折。观者可以在电子屏幕上阅读清代官员上呈的奏折内容。点击屏幕上的“释译”功能,将奏折上的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后,模仿皇帝朱笔批阅:“好”或“不好”,然后得到屏幕上的评语:你是“天资聪慧”还是“有欠周详”,而这些都是依据皇帝批阅的原意,转化成现代人的语汇。
展场特设书画鉴赏和定制互动展品,满足我们可以像古人一样作画的愿望。只要用指尖在电子触屏上拉动内容,一步步从构图、设色、题诗、落款等,最后画作生成,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此外,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近距离、多角度欣赏传世的书法作品如《伯远帖》《兰亭集序》,将一字、一笔、一画放大细赏。而对于读不懂行草作品的观众来说,可用“翻译”功能辅助解读,简单明了。
延伸的体验感。对于一场内容精彩的展览,是看时愉悦,走时不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购买文创产品,就如同把观展的美好记忆一并带回家,是一种“艺术的慰藉”。
“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主办方也尽可能地让观者带走些什么,心满意足地走出展场。比如可以带走御膳的菜谱、电子化多宝阁的文物古玩资讯,甚至是自己穿上宫廷服饰后秒变皇帝的照片。
由于养心殿和军机处、御膳房组成了完整的群体功能,展览也加入了“亲制御膳”的内容。以其中一道“瓤豆芽”为例,据说这是慈禧喜爱的菜肴,她肠胃不好,却又喜肉食。“瓤豆芽”做法是先掏空“肥、直、长”品相的豆芽芯儿,再以鸡肉茸填塞豆芽芯儿,用适量食用油烧至温热,倒入豆芽快速翻炒,出锅前加入一小碟陈醋。再将做好的御膳,准备摆盘。什么菜肴配什么器皿,也是大有讲究,可看到宫廷文化极致的一面。而这些都是在触屏式展品上完成。
“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通过新技术、新手段讲述紫禁城中发生在养心殿的故事。这是基于故宫同仁对养心殿的深入认识,精准定位其中的知识内容,从中挖掘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将传统和现代、文化和科技结合,用符合现代人习惯的传播形式,吸引人们亲近传统文化。从展览中可以看到科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无限可能,数字技术产业发展也急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来助推。
(作者系澳门科学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