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感悟思想伟力、扛牢使命担当、做好艺术教育
文化思想与艺术文化精神的传承在历史上每个时代都备受关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拓展,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向导与指南,为中国艺术文化精神和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坐标。
为了在艺术教育和科研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北京师范大学日前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研讨会”。本次研讨由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周星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刻感悟思想伟力,扛牢使命担当,以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文艺应具有、应承载怎样的文化精神,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从宏观视角来看,应从巩固和增强文化主体性、着眼人民性、立足现实世界三方面着重把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主任肖向荣认为,艺术教育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当代性中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守正创新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就是“两个结合”。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表示,“两个结合”不但是指引我们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途径,同样也是指引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部长丁亚平结合电影艺术,分析探讨了“电影艺术: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耦合”“电影的艺术精神:传统文化的技术‘刺点’与创造性转化”等主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认为,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而实现这一使命的文艺路径是文艺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表示,中国人在探讨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考虑文学艺术的问题,而是站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这种关系最终要落实到“和”的精神。他指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和”的精神的贯穿性、持久性,一定要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级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洋认为,视听文明是未来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形式。视听内容的生产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影视剧创作,不仅是消费性的视听产品,还包括更为视听内容的交流和互鉴。视听文明还体现为由读者向观众的转化,而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新的视听内容的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中国电影要在2035年实现建成电影强国的历史性目标,电影创作者、传播者、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需要真正确立中国电影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与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此外,全球文明倡议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创新传播指明方向,是推动形成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路径。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刘军表示,要紧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用新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创造时代精品。
对于我国当下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本土化趋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委员张璐表示,要立足中国精神,开拓人文内涵,增强原创实力,打造本土精品,展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