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微光汇聚起新时代的璀璨星河
——纪实文学《星火接力》传递的精神和启示
栏目:视线
作者: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孙嘉怿,一个梦想创业的“新潮”青年,后来却成为互联网上“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人。她和来自天南地北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为近1500位烈士找到亲属,到访过国内25个省份和地区,足迹遍布国内外742座革命烈士陵园,建立起有着近4万条革命烈士数据的信息库,编织起遍布全国、星火燎原的志愿者网络,让客葬异乡的英烈“回家”。她也因此成为“中国好人”“最美志愿者”“最美拥军人物”,她的故事被广为传播。</p>
<p><strong>  广撒深播“红色种子”,赓续精神血脉</strong></p>
<p>  为了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在阅读中赓续精神血脉,宁波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海曙区委宣传部和宁波出版社共同策划了纪实文学《星火接力》这一选题,并邀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笑伟和《宁波晚报》记者、青年作家樊卓婧担纲创作,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讲述一个个为烈士寻亲的感人故事。</p>
<p>  刘笑伟现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他形容《星火接力》这本书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特别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书里写到烈士的墓碑与民族复兴的丰碑,抗美援朝的革命烈士,甚至连一顿饭都没有吃饱就上了战场,他们为民族复兴做出了牺牲。”刘笑伟认为,要对人民英雄有感恩之情,也要感恩伟大的新时代。向历史上的英雄和新时代的英雄致敬,是永不过时的。</p>
<p>  接到这个邀请后,樊卓婧采访了各种各样的相关人物,感触颇深。采访的过程,就是寻找历史真相。寻找,不仅是寻亲,也是寻找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寻找那些被渐渐淡忘的记忆。“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接受洗礼的过程。记者,是一个观察人的职业。很多时候,我们在采访时就想好了这个故事哪个点会打动人,然后就往那个点去引导、去煽情。但是这本书的采访,我不需要去引导,只坐在旁边听就可以了,眼泪就这样掉下来了。我觉得我的写作不能说轻松,但是一个比较顺畅的过程,因为我不需要字斟句酌,不需要考虑技巧,那些酝酿了几十年的感情、那些掏心窝子的话,我只要记录下来就好了,而这些最原始的东西也是最感人的。”樊卓婧说。</p>
<p>  如今的孙嘉怿是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在海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毛孟军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曙深厚的文化底基成就了当下的现代文明和价值追求。将孙嘉怿及其团队为烈士寻亲的故事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传播开去,就是希望能够对当代青年产生一定的引领力,把凡人微光变成海曙之光,用一个人引领更多人,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p>
<p><strong>  人类的信仰和初心里面的那一道风景</strong></p>
<p>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p>
<p>  “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都呼唤英雄。英雄的故事也应该被书写,被传扬,被歌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认为,这些“最美志愿者”为亲人圆梦,让英雄安息,他们在历史中追寻先烈们的光辉足迹,倾听先烈们火热的初心,以点点微光汇聚起新时代的璀璨星河。这是一场寻亲的接力,也是一场重新点燃理想之光和信仰之光的星火接力。</p>
<p>  这些志愿者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感慨道,今天的年轻人在寻找英烈、送英魂回家的过程中,也受到精神的洗礼。他们接力传承传递的是英烈的星火,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今天如何弘扬英烈、英雄的精神,用鲜活的、生动的、有效的、有力的方法去感染年轻一代,去影响、熏陶,从精神上塑造年轻一代?《星火接力》给予了非常有力的回答。</p>
<p>  《星火接力》的题材选择、写作意义都是重大的,或许它没有刻意的技巧,但还是在写作上带来了更多启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评价该书有大视野、大站位、大纵深,“这样的题材其实很多,像这样能疾风暴雨般大幅度地推到读者面前的,我觉得还是不多的”。徐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数次落泪,为什么会这样呢?他深思后总结道,《星火接力》实际上写的是人类文学的坐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坐标,又是红色文学的坐标。这种坐标就是关于牺牲、生死、爱情、命运、宿命,关于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和奋斗……展现人类道德体系里、人类情感当中、人类的信仰和初心里面的那一道风景。</p>
<p>  不只是徐剑,《解放军报》文化副刊编辑室主任栗振宇每读到打动自己的地方折一下,折了差不多五六十个地方。“这本书出自心灵,抵达心灵——读者的心灵。作者用类似拼图修复还原的方式呈现了英雄的形象,这样的叙事方式看似无奈之举,但又显得那么真实自然,那么充满岁月温情和时间质感,没有丝毫人为雕琢之感。尘封的英雄形象,因此得以在数十年后重放异彩。”栗振宇认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把故事讲好,更应该让读者从故事中体味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景观,并且与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产生共鸣。如此,“报告”的意义与作品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p>
<p><strong>  寻找英雄,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寻</strong></p>
<p>  《星火接力》写作的就是一件事——为烈士寻亲,内容却特别丰富。“它从一个人写到一群人,就好像从一个圆心、一个支点辐射开去。”《光明日报》文艺部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如此形容。</p>
<p>  在王国平看来,《星火接力》的故事不仅有英雄的力量,还有当下薪火接力的爱心力量:“它又同时具备了情感的力量、理性的力量和哲理的力量,启发我们去思考个人和国家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书中所写的志愿者们很平凡,散布在全国的各个角落,甚至并不见面,只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进行联系,但大家为了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抵达。”</p>
<p>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当下是特别多元的社会,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传承着志愿精神,致力于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他们在寻找英雄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寻,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康伟认为,本书构建了民族记忆,唤醒了读者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作者通过点滴细节还原了英雄的形象,表达了对烈士精神的深情礼赞,让读者能感受到崇高的精神之美,体验到一种悲壮、一种力量。它是一个非常弥足珍贵的样本。我们的英雄,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p>
<p>  英雄的精神生生不息,志愿者的精神照亮前方。“《星火接力》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家、更多的体裁、更多的文艺形式、更多的优秀作品,去深入挖掘那些被掩盖在历史烟尘下的动人故事,去打捞起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去完成这场书写英雄、礼赞英雄的创作接力,让更多的人认识英雄、走近英雄、理解英雄、喜爱英雄,使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蔚然成风,让全社会在革命先烈精神的激励下,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邓凯说。</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