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四军精神在新时代传递颂扬
栏目:新作为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江苏省文艺志愿者走进老区盐都潘黄惠民演出现场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殷殷嘱托叩问着初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3月29日至30日,江苏省文艺志愿者走进盐城,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优秀文艺成果共享工程”——江苏省文艺志愿者走进老区盐都潘黄、老区射阳特庸惠民演出。活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盐城市文联承办。

  盐都区潘黄街道以潘克、黄炜两位革命烈士而命名,这里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街道”“省文明镇”“省环境优美乡镇”“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射阳县特庸镇以革命烈士胡特庸而命名,坐落在水上交通巷道——新洋港,地理位置优越,这里也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在这两片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上,革命故事代代相传、革命传统生生不息。

  “一声布谷啼,春风十万里;枝头桃花红,陌上杨柳绿;这方才播种,那边又开犁;燕子飞来了,衔来满嘴泥……”在由白云升演唱、盐城市歌舞剧院伴舞的《春风十万里》中,惠民演出拉开序幕,春天的盎然生机洒满革命老区。

  在盐城,广为流传的是新四军的革命故事。在新四军纪念馆里,陈列着烈士王海纹生前最爱的一件旗袍。16岁那年,原名俞中和的进步女青年王海纹就走上上海街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来,王海纹离开家乡上海来到苏北盐城投奔新四军,她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成为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1941年7月,日伪军集结两万多兵力,发动对盐阜地区的大扫荡,鲁艺师生奉命随军部转移,7月23日凌晨,刚行至建湖北秦庄一带的他们遭到了日伪军的包围,手无寸铁的师生奋起反抗。20多名年轻的师生用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机,王海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直到1986年,王海纹的家人才知道她已牺牲。“姐姐俞启英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王海纹的旗袍和一枚镶有她头像的纯银戒指捐赠给了新四军纪念馆。如今,这件旗袍也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徐钰淇、张越的分别宣讲下,《一件旗袍的故事》感动着观众。

  淮剧作为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侵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是一首流传于盐城沿海地区的民谣,记录了盐阜地区千百万民众在以宋乃德为代表的新四军领导下,修筑海堤的历史传奇——“大堤之上脚步站稳,面海而立屏息凝神,心如石基人如桩根,吼一声,大黄海。又爱又恨,堤毁共命,堤在共存。”王雷在淮剧《宋公堤》选段中,生动再现了这段人与自然的抗争史。而盐阜民众为表达对共产党爱戴所立的“宋公纪公碑”,如今也陈列在新四军纪念馆里。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姜庆玲表演的扬州评话《陈毅过江》讲述了新四军准备挺进苏北,为促成与盘踞在泰州的李明扬、李长江联合抗日,渡江谈判的故事。在老交通员张有福带路下,陈毅一行乘船夜闯长江,机智勇敢地同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和伪军巧妙地周旋,终于顺利过江,到达泰州。“这是我为这次演出特意准备的选段,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说这样的故事的。虽然段子很简短,但是在创作中、在舞台上时,我所怀有的是崇敬之情,我想通过扬州评话的艺术形式把革命故事一直宣讲下去。”姜庆玲说。

  此外,江苏省杂技团表演的杂技《丫丫戏鼓——蹬鼓》,严慧表演的魔术《幻彩魅影》,李佳娴、胡兴东的舞蹈《生命守望》,夏诗雅、夏荣表演的《淮歌串烧》,白云升演唱的《咱老百姓》,朱泯沿的盐阜说唱《荡里的小伙在成长》均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现场掌声连连。文艺志愿者们唱出了人民最朴实的情怀,演出了新时代下的人民活力,以及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姜尚孜、薛存己共同演唱《不忘初心》,信仰的火炬、坚守为民的初心、砥砺报国的志向——新时代青年用歌声传递他们牢记的嘱托。

  站在盐城这片红色土地上,文艺志愿者们用行动实践着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舞蹈讲述了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的爱情故事。赵纫兰受到李大钊先生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他们从青梅竹马到患难与共,从相濡以沫到生死守望……”在谈及《生命守望》时,李佳娴和胡兴东说。在两位青年舞蹈演员心里,来到革命老区,不仅是要传递红色精神,更是要用优秀作品服务好基层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