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姑娘(油画) 1963年 顾士本
作为一名有着浓厚军旅背景的画家,顾士本的作品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内容多以写生的形式展现,真切地反映了人民子弟兵在巩固边防、建设边疆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3月19日至5月8日,“西行漫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藏顾士本作品展”在沪展出。展览展出的顾士本作品不仅反映了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西藏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成为西藏美术题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国文艺创作主旋律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逐梦西部:“本土西行”的苦旅者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一批中国艺术家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刘开渠、常书鸿、吴作人等,在欧洲留学后返回祖国,并随后深入中国的黄土、青藏、云贵高原,开启了独特的“本土西行”之旅。
从50年代到70年代,第二波“本土西行”的艺术家们或随军队和慰问团进入西藏,或参与当地的民主改革工作。1963年,顾士本也随中央慰问团前往西藏各地采风和体验生活。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和创作条件,而西藏的美术创作更是艰难。但顾士本不畏严寒和高海拔的挑战,深入哨所,与士兵们共同生活。
其间,他用画笔记录下了对这片神秘土地的第一印象,真实地反映了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这种深入生活的体验,点燃了其创作的激情,激发了他对现实主义油画和油画民族性的深入探索。
扎根雪域:军旅美术的拓展者
在艺术创作上,顾士本作为一位深植于本土文化的艺术家,将他在何孔德油画训练班学到的技巧娴熟地运用于描绘西藏部队。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藏族同胞民族服饰和藏族民居陈设的精细刻画。例如《甘孜藏族姑娘》描绘了一位正襟危坐、略带紧张神情的甘孜藏族姑娘。画面用色单纯,以白色和青蓝色为主色调,简洁的背景更加凸显了女孩身上红玛瑙、银器等盛装打扮的华丽与精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开始更多地聚焦于藏族聚居区鲜明的色彩、高饱和度的色调以及神秘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些元素为他提供了油画民族化探索的灵感。通过这一过程,顾士本发掘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利用西方油画技法,生动地表现了民族生活的特色和少数民族的朴素风情。这可以看作是顾士本对油画民族化的努力与尝试,他试图用这一西方绘画形式去表现具有强烈中国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对象。
在西藏军区紧缺美术特别是油画人才的情况下,顾士本毅然放弃了北京优渥的生活工作条件,在西藏地区深扎了15年。从最初作为普通文工干事向潘思同学习水彩,到后来在何孔德油画训练班深造学习油画技巧,他在完成部队创作任务之余,秉承部队美术创作的优良传统,将所学的美术创作技法带到边疆部队,并广泛传授。作为西藏部队美术培训班的教员,他悉心教导,培养了如陈登木等优秀的军旅美术人才,为部队的美术工作、地方的美术宣传、创作以及教育事业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真情记录:时代画卷的真实记录者
真实的表达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石,也是其最高追求。顾士本的军旅创作始于新中国诞生之际,并伴随其发展历程。他带着笔墨,探索并描绘了一个更加辽阔的艺术世界,用心灵和画笔捕捉所经历的时代。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幅时代的卷轴,生动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情。
从地域、民族特色的肖像,到对雪域高山巍峨壮丽的描绘,再到主题性创作,顾士本秉承着“艺术源于生活”这一信念,在高原和极寒之地深入军队驻地体验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写生和采风,用油彩画笔绘就了祖国大好河山的不朽画卷。正是这些真诚表现的作品,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美术的发展历程,客观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文情怀。他真诚描绘现实、积极讴歌生活,这种将“真”“善”转化为美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仍是美术创作的驱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