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有佳人。不论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还是“飘若流风,皎若朝霞”的宓妃,又或者是含睇宜笑的山鬼……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的女子经常作为美的象征而出现,引发后人无限的遐想。谈及历史,封侯拜相、才子豪杰的故事总是能成为波诡云谲的朝代更迭中最闪亮的坐标,但当我们提起古代的女性,在脑海中浮现出的多是尽态极妍的典型形象,她们仿佛成为一种家庭和社会的符号,有时也承载着反映时代兴衰的使命,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声音似乎被弱化了。古往今来的作品中,女子们被书写、被吟唱、被描摹,却不曾被真正体悟。
在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读本《她们:中国古代女子图鉴》中,作者蔡琴用画作还原历史,以图画展现古代女子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形象、妆容、空间、才能、创作五个部分为锚点,从点到面地将古代历史流变图景徐徐铺开。“当谈论古代女子图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是作者给予全书的叩问。当我们将审视的视角重新拉回尘封的年代,那些深闺中女子生活的真实状态到底是什么,是否有什么故事被我们忽略了?拨开历史的层云,那些伊人正鲜活。谈及百花深处的女性群像就好似对镜自视,衣袂荡起处能映照千年血脉的悠悠回响;又似投石入水,执笔起落间能激起历史的阵阵涟漪。
丹青绝色:“美人史”的审美样态
任何一种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那些与时代有关的细节汇聚起来,便形成一部社会生活图志,具有了“史”的意义,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亦是如此。女性题材绘画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其滥觞于东周,在魏晋至隋唐发展成为宏大的艺术传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部完备的“美人史”。
先秦以降,便已出现诸多描绘女性的画作,但并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与名称。随着《唐朝名画录》的出现,仕女图逐步成为展现各个年龄、身份与阶层的女性样态的集合与统称。不同时期女性的样貌、体态、服装、造型各异,或高洁傲岸、庄重典雅,或活泼娇俏、宜喜宜嗔,都在其所处年代的仕女图中具有殊相性。“秀骨清像”的《洛神赋图》是魏晋玄学对于高洁人格极力追求的产物;《虢国夫人游春图》鲜妍艳丽,那华服盛装、骑马游街的场面正是盛唐雍容风貌的彰显;《江妃玩月图》中矜持端庄的宋人意象,却比唐代少了丰腴、多了温婉,是宋代伦理纲常之风在艺术作品中的外露……风格迥异的仕女图不仅为我们还原了女性真实的历史天空,也成为我们考究朝代更替与文明风貌的佐证。
正如作者蔡琴所写:“观看美人图像能够成为一件有趣的事:可以去想象她们的人生故事。或许你能够从她们的一颦一笑和衣袖的褶皱中,找到‘城头变幻霸王旗’的宏大叙事。”
闺闱幽深:“卷帘人”的生存场域
法国哲学家波伏娃说:“试图决定女人是否高于、低于或者等于男人的一切比较,都是劳而无功的,他们的处境截然不同。”在古代,考取功名、打马游街是男性的专利,而女子则被囿于内闱狭小的天地,遐想着走出庭院的无限可能。在封建社会下,男子和女子的生活宛如两种截然不同的画卷,一幅展现着广阔天地,而另一幅则细腻婉转,却隐隐透露着束缚与无奈。
在《她们:中国古代女子图鉴》中,作者用系列画作展现了古代女子生活的空间,以还原真态的笔触夹叙夹议地向我们讲述着古代女子现实的困顿。“闺阁临水建,女子坐窗前”的集体图景被收录进一版版《仕女册》中,她们有的独坐阁楼,凝望梨树在夜下的婆娑疏影;有的衣着华美、手持团扇,却也只能在山水屏风与卷帘后顾影自怜。一扇窗、一道门不仅是物理上的界限,更是古代在道德与秩序上对女子的规训,对其精神有着束缚作用。
在仕女图中,她们多是“持镜自视”的。无论是魏晋时期的“斜红妆”还是唐代的浓艳红妆,宋代的珍珠花钿和明清女子的纤细弯眉,《女史箴图》《靓妆仕女图》《千秋绝艳图》等等图卷中的女子带着他人对自身的审美期许,当窗理云鬓,等待着她的“悦己者”。古代女性的丽影掩藏于重门之后,似乎被隔离、被封闭,被局限与制约着。
金声玉振:女性力量与角色突围
古代留给女性的天空很低,但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她们还是留给后人诸多彰显自身力量的印记。这些丽人复杂而丰富,如静水深流,有着多样的色彩和层次。她们可以是《蚕织图》中熟稔技艺的女工,也可以是《孟母断机教子图》中有谋略“断机杼”的母亲,还可以成为《鸿案联吟图》中托诗文以寄情的才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女子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还是流派纷呈的画家,是胸怀天下的诗人……完成着一次次的角色突围。
“当谈论古代女子图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透过书本记录的文字和图卷,漫长的历史运行轨迹清晰得见,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女性态度的演变。性别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史诗,给予后人无限的思考空间。我们无法回避古代社会中男女天然的生理区别而造成的社会分工与地位差异,却仍然可以从中找到关于当下如何审视人类自身,从而获得男女精神上平等的启迪。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过去的审视赋予了我们深刻的自我认知,让我们知晓来路,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正如书中谈到的,“希望能更多地增进观众对古代女子外在形象、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了解,引发观众对当代女性的困境与突围,以及两性真正平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