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之“身体力行”
栏目:艺术眼
作者:安海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版画艺术是典型的“以技载道”,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然而,版画工作者不仅要“勤”,更要“力”行。这里的“力”不仅是抽象的精神信念,也包括工匠般的劳作之“力”。比如,在木刻版画中,版画家通过手中力量,借助刀锋在版面上表达出个人思想与情感。在上色环节,他们需要用力使用油墨滚子来打匀油墨,最后通过机器之力或人力将其印在纸上。用手、用心、用脑和用力,正是版画家的基本工作能力,而它与其他绘画艺术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于制版和印制两大创作空间。

  制版是版画创作中最关键的环节。相对其他绘画艺术的直接书写性,版画创作过程具有间接性特点。在以版画方式面对创作对象时,首先是理性的解构对象,形成多环节的分版,然后通过拼贴、腐蚀、雕刻、感光与曝光等方式,按照严谨的程序完成制版。制版过程的目的在于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做到最清晰化的具体分解和分步骤式的逻辑表达。

  除了制版环节外,印制是版画创作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于决定前期工作的准备是否成功。印制过程是通过人力或者机器的压力完成,相对制版来说速度较快。前期构思和制版工作最终在印制时得以展现。

  由此可见,版画的制版与印制过程,不仅是在创作一幅作品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身体力行”。所谓“身体”就是通过肢体和内心去感受生命、领悟生活。在体悟的过程中,个人逐渐提高与外界在碰撞中反应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具体到版画学习中,由最初对纸张、机器、刻刀等版画材料的体会和掌握,在不断的实践中达到对抽象的精神情感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通过刻刀等媒介实现精准表达,由此形成个人对事物本质的准确把握与预见能力。所以,体验是“身体”的根本目的。

  在版画创作中,“力行”指需要借助物理方面的内外力量。这种物理的力量体现在打磨石板的砂轮、刻刀在木板上的运用、油墨滚子的滚动以及版画机器的运转中。例如,明末时期的无色拱花技法放弃了丰富的套色技术和上色环节,仅依靠“力”度一压形成一个立体素雅的画面。整个印刷唯一所依靠的就是“力”,使作品更加高雅而纯粹,以一个新的面貌诠释了传统美学中的柔刚、隐显、虚实和静雅的关系。如此巧妙地以“力”(显)的形式统一在一个“雅”(隐)的画面里,就可以体现出“力行”的魅力——驾驭能力和执行力。

  因此,“身体力行”强调了版画艺术创作中“知”与“行”相互交织的特点。正如宋代朱熹所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说明了“知”与“行”相互促进着人的认知能力。面对未知,“行”才是解决其问题的有效方式。版画艺术的特征恰好可以培养这种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版画创作不仅仅是一门绘画艺术,而且可以通过版画制作来培养人们解决抽象与具体矛盾的能力,尝试理解内心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就像百丈禅师倡导以农耕劳作来参禅一样。他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强调了“身、心、行”共同参与到客观世界中,三者在互动中融为一体。因此,版画艺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总之,版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明代胡正言的无色拱花版画为例,现代专家学者叹服其无色拱花技法发明之绝妙,实质上是对其背后人格和心境的图像化再现的认可。李克恭为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写的序评价道:“斋内主人曰从氏胡次公也。次公家著清风,门无俗履,出尘标格,雅与竹宜”,这恰如一幅无色拱花的画面。在智能化的互联网时代,体力劳作逐渐被数字化代替,智能手机随时可以把大众引入一个无限的虚拟世界。因此,重新思考和强调“身体力行”,无论对于版画艺术创作还是现实生活,它都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