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画外余音”
栏目:视线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爸爸回来了(纸本水墨设色) 丰子恺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巴金曾这样说。即日起至5月20日,观众亦可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丰子恺研究会主办的“画外余音——丰子恺漫画艺术展”上,再次感受“丰先生”的“画外余音”——本次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凹凸空间举办的展览,以“画外余音”为主题,展示丰子恺先生50件漫画作品以及他写给幼子丰新枚的亲笔书信5封,观众从中可以领略到丰子恺先生的悲悯情怀和清彻风神,也能感受到他对众生的大爱、对人间的深情。

  本次展览策展人裔萼将丰子恺作品以“诗意之心”“赤子之心”“悲悯之心”三个板块分别加以呈现。在她看来,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其艺术语言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陈旧图式;他绘画中的盎然诗意,是对传统中国画诗意内核的良好继承:“丰子恺本质上是一位诗心烂漫的文人,他以诗入画,其画诗意充盈,诗画相融。诗,既是丰子恺的创作素材,也是他的艺术本色。”“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曾经大加赞赏的《一钩新月天如水》也呈现在本次展览的“诗意之心”板块中。

  丰子恺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他以热情的画笔赞美儿童的天真与纯洁,批判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污浊。真,既是丰子恺的为人之道,也是他的为艺之则。在展览的“赤子之心”板块中,集中呈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去表现童真童趣的丰子恺:《锣鼓响》中那个拉着奶奶往外奔的急脾气的孩子,《爸爸回来了》中那个穿着爸爸衣服的憨态可掬的小儿子,《花生米不满足》中那个仰面大哭的馋嘴宝宝,《欲上青天揽明月》中那个把小手伸向窗外要捉月亮的稚子,《口水》中那个把恩哥的口水当麻子的佩贞……“丰子恺如此热衷于表现儿童题材,实际上他是以哲人的眼光打量儿童的世界,思考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是实、什么是虚。”裔萼说。

  展览还首次公开呈现了数封丰子恺给其幼子丰新枚的家书,特别展陈了目前发现的丰子恺最后一封家书,其中还提到他每日饮黄酒一斤、吸烟一包等细节。本展顾问、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丰新枚之子丰羽介绍,这些家书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家风、家教、家学等细节,亦展现出丰子恺擅长捕捉家中生活情境、体现古诗新意等创作特点。

  “中国画高似乔木,西洋画深似幽谷。乔木太高,幽谷太深,都不宜于住人。我要走在‘人’行道上,我要学习关于‘人’生、近于‘人’情的绘画。 ”丰子恺曾这样说。他具有一颗悲悯之心,以悲悯之怀对待众生与万物,曾作《护生画集》,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残杀,长养仁爱、倡导和平——爱,既是丰子恺生命的底色,也是他艺术的基调。在裔萼看来,如果说丰子恺漫画中的诗意使人们感受美的意境,那么,他漫画中的哲思则启发人们感悟人生的意义。他描绘人间万象,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记录世情世态,而是表达他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认知。

  “丰子恺先生以漫画为起点,将意趣转化为和谐与美的展现,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艺术所蕴含的庞大力量和余音悠长的韵味,从而体会到‘画外余音’的魅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许定波介绍,2024年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30周年,同时也是中欧北京凹凸空间成立5周年。在过去5年里,作为一个小型艺术空间,凹凸空间于“小中见大”,曾展出张光宇、梁思成、吴大羽、祝大年、宗其香、孙宗慰等多位杰出大师的作品,在商学院和艺术界中都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