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新旧融合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新秩序
——评《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
栏目:视线
作者:周于飞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旧之争”再次成为学术焦点。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失语”状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建立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话语体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由武汉大学教授李遇春等著《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就是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走向系统和深入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是李遇春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有利于当前学界重建新旧融合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新秩序。

  李遇春从事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近二十年,出版专著《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及《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都具有引领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风气的范式意义。从确定学术研究领域到探索研究方法,李遇春走出了一条具有个人特色的现当代文学(诗歌)研究之路。他在确定从事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之时,就意识到不能沿用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作品的研究老路,用十余年时间重新研习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诗学传统,用古典文献学的方法来研究现当代旧体诗词,通过坚持做现当代旧体诗词史料文献整理,以编年史体例来呈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历史进程与原生状貌。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他首先以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词创作为学术突破口,撰写《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成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新旧融合的一部精品力作。最近出版的《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是作者在新文学家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范围扩大到艺术家、女性作者、学者等更为广泛的现当代旧体诗人群体。作者围绕现当代文学“新旧之争”这一主题,对学科权力、媒介传播、文体变革等相关论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于破除当前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新旧二元对立思维定式具有一定的学术启示意义。书中还对抗战时期新文学家旧体诗词的文体变革、抗战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新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抗战诗词研究开辟了新路。

  《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不仅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论题上更为广泛和深入,还为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和设想。针对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的现状,《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提出旧体诗词研究需要提倡实证精神。在李遇春看来,当前旧体诗词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主观感悟的阐释型研究,另一种是重客观辨析的实证型研究。而主观阐释型研究占据绝大多数,客观实证型研究却少有人问津。从学术研究本身而言,宏观论述是建立在微观剖析之上的,理论观点的提出需要有扎实的文献作为基础,否则难免有刻舟求剑或盲人摸象之疑。这一主张为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李遇春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地带领学术团队苦心编纂多卷本《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的重要原因。

  从新旧融合角度而言,《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设想中国现当代诗歌史应当由三种形态的诗歌史构成,即“新诗”史、“旧体诗词”史和“歌词”史。这一观点明确提出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至少占有三足鼎立之一的地位。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一部“三足鼎立”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史面世,这一观点无疑对重写文学史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指出了研究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如李遇春在后记中所言,“我的志业在于现代中国旧体诗词研究,但我的理想并非重新制造新旧文体二元对立,而是尝试重建新旧融合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新秩序”。《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正是在此研究理念下产生的成果。十年磨一剑,该成果不仅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还将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培养一批新生代人才,必将推动现代中国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这本学术专著的出版一定能有力地促进中华千年文脉(诗脉)的赓续,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古典诗歌传统现代转化的活力,将中华诗词的复兴推向新的发展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