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美育在乡村“像花瓣一样展开”?
——浙江省第二批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示范)村一瞥
栏目:聚焦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拥有3600年历史的衢州市江山市清湖街道清湖三村,反映码头、商埠、古道文化的艺术墙绘俯拾皆是,公泰酱园展示馆、南孔书屋院士资料陈列室、清湖书院和文学馆吸引游人纷纷驻足;更有以展现当地人文历史的古诗词为特色的灯光秀上演……昔日浙西南水陆交通重要枢纽、“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的清湖三村,在丰富的码头文化、古道文化、船帮文化历史底蕴中,生发出“文艺靓村”的新时代新特色……

  在每个周末及节假日,书画写生展览、音乐驻唱、扎染体验等各个艺术类活动轮番开展,让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从一座平凡村落,变作文化艺术大观园:于廊桥远眺听雨,到灵岩美术馆临摹书法,在希桐馆弹琴赏箫,到婺州染坊染布,倚梅溪边手绘一幅幅自然画卷……从一湾碧水到人们向往的生活,其间的关键词似乎只有一个—— “美育”。

  自2019年6月起,浙江省文旅厅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培育工作,浙江美术馆承担起策划和落实工作。三年来成功培育了94家首批浙江省美育村(社区)单位;2022年5月,其中18个美育村(社区)成为首批浙江省美育示范村单位。“美育”于乡村大地蓬勃生长,浙江省文旅厅更于2023年4月启动开展了第二批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示范)村申报工作,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西陵社区等95个村(社区)成为第二批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村(社区)评审合格单位;第二批浙江省美育示范村单位经过各基层主管部门审核推荐、专家材料审核、会议评审和实地查验程序,目前即将“出炉”。

  五年时间的“培育”,浙江省各乡村深入挖掘富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资源,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品位,以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在展现出不同的“美育特色”的同时,更拿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乡村方案”。

  乡村美术馆:足不出户得到艺术熏陶

  “这个项目的起源是浙江美术馆拓展公教功能,让美术资源走出馆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了解艺术”,谈及项目初衷,浙江美术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杜群表示,新时代的新农村,在村容户貌再改造后,改善乡村审美品位,提升乡民精神面貌,就成为文艺赋能乡村的重中之重——“通过美育村的美育,以文艺赋美、美育乡村,特别是增加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最终达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她说。名为“美育村”,自然会有乡村美术馆——清湖三村“一家子”美术馆内,长期展出30多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栩栩如生的超写实主义风格油画、潇洒飘逸的书法作品、直击心灵的工笔画、精美绝伦的蛋雕……门类不同,风格各异,更成为清湖乡贤开展文化雅集的重要点位,也让走进这里的游客收获满满——自2022年开馆以来,“一家子”美术馆已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打卡”。“一代文宗朱彝尊故里”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镇中村开办的干四竹垞美术馆,举办中国名家水墨展、引入塔古胥国际交流展,把国际当代艺术家和国内知名美术家请到美育村,开展艺术创作和鉴赏交流,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受到艺术熏陶。

  如今的乡村美术馆,更能“筑巢引凤”——东阳市横店镇官桥村现存明清古建50余幢,更有一条长400米的老街横贯东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国古建筑,吸引了作家、艺术家施晗在官桥村开办乡村美术馆——晗美术馆。在这个老街上的新展示空间中,学生们可以进行美术写生,书画爱好者可以参与诸如“砚池飞花——2023美术馆秋季雅集”之类的沙龙活动,更可以欣赏馆藏书法、绘画作品……乡村美育专家表示,像晗美术馆这样带有学术性的美术馆,可以在兼顾造血功能的同时,举办一些精品展览,以吸引影视界人士的参观与参与,进而形成“明星效应”——毕竟,官桥村距离“世界闻名”的横店影视城只有几步之遥。

  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峇溪村不仅有“飞天水渡”的峇溪渡槽、“千年古桥”美誉的仙人桥,这个素有“峇溪深处,诗意栖居”之称的700余年历史乡村,更有以热烈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的百岁老人王德惠这个“大IP”。2016年,王德惠先生捐赠46件作品,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的台州市首家乡村美术馆——王德惠书画馆。开馆以来,王德惠书画展、“诗路天台”主题摄影展、“祖国好·家乡美”摄影艺术展、“我行我素”杨廉素书画作品展等70余场书画展览和大型文化活动,让村民欣赏到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更吸引近20万人次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在我们的观察中,一些乡村美术馆片面追求名家作品的展示,而忽略了本地艺术家的挖掘,这会让乡村美术馆出现‘空壳化’现象”。浙江省美育村受聘专家毛建波教授认为,乡村美术馆要发掘和专注本地特色和资源,吸引本地人的积极参与,才能“活化”美术馆。他介绍,浦江县礼张村曾经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引入了一些非遗项目,但美育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受邀对礼张村进行调研和指导,帮助他们将村中的张书旂美术馆做成中国画史文献资料馆,主要进行面向中小学生的美术鉴赏,在当地很受欢迎”。

  文旅融合:内心充实,腰包才能鼓

  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镇中村同样拥有“大IP”——朱彝尊。以朱彝尊为核心,镇中村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特色与当地古树文物的基础上,塑造了竹垞雅集、古藤书屋、干将工坊和棹歌长廊等一系列艺术建筑群,如今已成为嘉兴及周边居民的网红打卡点,已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特别是在第17届朱彝尊文化艺术节上发布朱彝尊文化IP动漫形象“品重梅溪”五个Q版人物动漫形象及周边产品,不仅提高了文化辨识度,还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朱彝尊文化”相关产业产品的开发,为当地百姓及集体增收120余万元,带动当地百姓经济增幅150%。

  群山环抱、绿水潺潺的峇溪村,景色如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整洁、美观——近年来,峇溪村致力盘活村内闲置资源,通过老旧房拆建、老祠堂修复、老四合院修缮、村路改造、美丽庭院建设、墙绘油画等多项“微”工程,全面提升村庄风貌。“县镇村上下联动,活动相互联合,我们特别注重各乡村美育的自身造血功能”,平桥镇镇长余凌峰说。在当地旅游发展公司签约共同建设峇溪谷乐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上,如今的峇溪村画意浓浓,更有书香满溢——村美育指导员王逢祥自费在自家祖宅创办了独具乡村韵味的公益书屋——逢祥书屋。装饰了老连环画墙和书法纸灯的书屋古色古香,现已收藏各类连环画书籍近万册,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书屋不断探索阅读推广模式,在村庄内摆放了“漂流书箱”,让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借阅图书,大大提高了村民的阅读兴趣。

  位于舟山群岛最北端的嵊泗县花鸟乡花鸟村在推进文旅融合方面有自己的经验——持续输出岛屿品牌,以“百年灯塔文艺花鸟”为形象定位,连续举办了三届“花鸟灯塔艺术节”;并从花鸟村的自身实际出发,打造了富有渔文化特色的露天酒吧,形成游客服务区、民宿区、摄影工作室等文化演艺的特色空间……全村共有民宿68家、床位1127个,2023年上半年,花鸟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50万元。在文旅融合方面,花鸟村致力于艺术衔接民生、反哺美育。花鸟村的艺术家们以驻岛创作的方式,通过走访原住民、海岛留守老人、民宿业主等群体,在创作的源起、材料、过程、呈现中与海岛元素相结合,使艺术作品不仅深度融入海岛的独特属性,更有深刻同理心,在获取岛民认可的同时,也能收获游客的喜爱。同时,花鸟村积极探索“数字海岛”项目,发起花鸟国际艺术节×得物“跨界艺术”线上专场拍卖活动,并将部分款项捐给“爷爷奶奶的零花钱”公益项目,用于海岛老年人的日用品购置,已面向20多位90岁以上老人发放“零花钱” 3万余元,成为海岛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的生动体现。

  坚持深挖“文旅融合、文化创新、艺术赋能”,很多美育村都着眼当地文化资源,践行文旅融合,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文旅美育风景线。“美术馆、高校、企业、乡村等几方面的结合,促使项目落地,形成资源互动。”在毛建波看来,乡村美育的核心问题,同样是人的问题,人聚集起来,形成“文化圈”的样态,乡村才有活力。“文旅厅、美术馆、各地文旅局、基层美术馆、乡镇领头人、乡贤等上下联动,项目才能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工作从单纯的美术展览走向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艺游乡里、乡村流动美术馆、乡村艺术教室、美育小角、驻村艺术家、研学基地、美术创作基地、特色民宿……在文旅融合中,美育村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杜群表示,各级政府要重视,乡村美育才会发展;村庄富有故事,才能让人驻留,同时乡村美育的成果也能反哺都市人,给人以美的熏陶。

  官桥小竹林曾经是官桥村集体养猪养鸡场所,近20年中一直处于荒废闲置状态,是被村庄“遗忘”的角落。2022年10月,总面积近30亩的官桥小竹林外景基地正式启用,凭借目前横店镇范围内面积最大、竹形最好的竹林资源,以及客栈、官道、广场等多个良好拍摄场景,已吸引了90多个剧组前来取景拍摄,今年10月更是首次引入明星见面会落地小竹林,单日客流就达到上千人。

  官桥村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关键词是“影视拍摄+旅游”——官桥村充分利用紧靠圆明新园景区和古建筑遗存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影视旅游,通过这“一板斧”,就已为村集体创收近30万元。“每天接待四五趟旅游大巴——都是横店的‘游客外溢’”“村里民宿37家,节假日经常爆满”……已是官桥村的“新常态”。近年来,官桥村坚持用艺术和影视点亮乡村,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力争成为浙江省知名的影视文化古村落、独具特色的未来乡村——文旅融合的美育乡村,能够让老百姓内心充实起来,腰包自然也会鼓起来。

  非遗特色:融入、赋能与提升

  从古至今,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村始终洋溢着笔墨清香,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善琏人——善琏是中国湖笔文化发祥地,2000多年前蒙恬在善琏改良毛笔,此后善琏村的能工巧匠代代相传,辈辈精进,促成了善琏笔业今日之辉煌。

  步入善琏村,“国之瑰宝,中国湖笔”的文化气息十分浓郁,自2019年提炼出“光之尖”“影之齐”“水之圆”“木之健”四大景观节点后,善琏村通过艺术展示、文化交流、文化碰撞、艺术创意等四大功能打造书画艺术与湖笔文化完美融合的湖笔文化特色创意街区,形成集文艺作品创作、互动交流、项目孵化、作品转化于一体的新业态,由此吸引多个艺术家入驻形成美术馆群街。每年在这里举办的湖笔文化节、蒙恬会等大型民俗活动,不断打响“文旅善琏”品牌;国家艺术基金“汉字艺术创新应用人才培养”项目、文旅部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港澳青少年汉字艺术拓展与湖笔文化体验项目、公共文化国际交流项目等5个国家级项目落地善琏村,既提升善琏村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质,又让村民开拓眼界、更好地共享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

  美育村中的非遗特色产业,更是走向共富路的“法宝”——善琏村通过搭建电商平台,统筹建设共享直播间、业务培训室等基础设施,做好资源串联,为湖笔、字画、文创产品和农副产品等衍生产业提供新的销售渠道……依托云鼎(国际)直播中心成立的湖笔小镇“共富工坊”已辐射湖笔企业200余家,实现网络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近千人,年人均增收2.3万元……在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善琏村深层次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使湖笔文化与江南水乡建筑群交相辉映,形成了集历史文化、笔墨字画、学术研究、休闲旅购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现代美育文化名村。

  入目是雅致的配色,入鼻是植物的芳香——步入岩头村禾居文创空间,其中展示的鸡、牛、兔、猴等扎染生肖布艺玩偶十分可爱,大到服饰、茶席,小到香囊、手帕,都充满着浓郁静谧的“板蓝根味道”……“我们的染料主要从板蓝根、艾蒿、橘皮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经过不同温度、方式获取草木花叶的清香与色泽,直染织物纤维。”婺州染坊传统扎染及布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温国香介绍。

  “2017年这里还是贫困村,如今我们村集体收入200余万元,周末人流如织,农家乐吃饭都订不到座位”——村委书记陈秋平介绍的水乡巨变,“秘诀”正是婺州扎染。

  2018年,岩头村以老房子为基础,打造“诗画岩头”文创产业园,吸引了婺州染坊、希桐琴箫馆等一大批“非遗”入驻;扎染项目入驻后,岩头村的古旧房子焕发新机,成为了浸润非遗文化的婺州染坊,原先缺少人气的村子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受人热捧的研学、团建阵地。婺州染坊里的那一抹蓝传递出传统技艺的气息,交织出浓厚的美育氛围,更让如今的岩头村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婺城乡村之一。

  在村两委帮助下,相关民居腾空出租,被改造成文创空间,岩头村也成为文艺创客们放飞梦想的地方。“诗画岩头”文创产业园负责人周文跃介绍,公司通过运作传统国学礼仪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推广项目,游客可“点单式”体验古法造纸、做桂花糕、活字印刷等项目。相拥山水,体验非遗——“非遗视觉与村民创富、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共融共赢”的“岩头模式”,让村民们也搭上了“致富快班车”,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等一大批配套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共富路”。

  “文艺赋美”的美育村,要的是一种融入,一种赋能,一种提升。毛建波认为,美育赋能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艺术融入乡村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村民主体的参与,实现本地文化艺术复兴与乡村文明素养提升双赢。

  “我们培育美育村,让所有人都拥有同等的享受美的权力,这是社会资源均等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杜群说。让美在乡村游走,让美育在乡村“像花瓣一样展开”——浙江广袤大地上的诸多“美育村”,用半村烟火、半村风雅,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描绘了一幅“艺”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