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先生在哲学的基本理论、西方古代与现当代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美学理论等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可以说,建立融贯古今中外的哲学和美学体系是张先生的基本学术目的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2023年12月24日, 2023年度世英哲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芝加哥大学艺术史暨东亚语言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贡献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王宽诚客座讲席教授巫鸿在获奖致辞中如是说。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叶朗等参加颁奖典礼。获得2023年度世英哲学奖学术成就奖的巫鸿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陈少明,获得青年学者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颖,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张伟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天岳分别发表感言。
巫鸿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他的主要专业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但是以学术研究融贯古今中外也是他的努力方向。特别是在今天,有两种新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条件,更突出了这种努力的必要性。一个学术环境是科学考古材料的大量积累,尤其是在中国,为重新建构和思考中国古代艺术史、思考中国艺术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提供了全新的基础;另一个学术环境是全球艺术史观念的普及,成为全球艺术史家思考的对象。巫鸿说:“建立新型的、跨地域的艺术史叙事,同时反思不同艺术传统的异同和交汇,这两个方向是我近年来不断思考和写作的对象,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和理想,特别是他对原创性理论探索的追求和重视,无疑将进一步激励我的这些研究。”
从学习到工作,陈少明的哲学生涯已达40年,他的学术经历是先从历史转到哲学,再从中国哲学史研究转向做中国哲学,即从事呈现中国文化经验或精神的哲学研究。2017年,陈少明在北大参加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暨“学以成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第一次见到原来只在书本上认识的张世英先生。那时张先生已经97岁,在开幕演讲时,张先生从哲学谈到互联网、微信,脱稿约20分钟,满堂笑声、掌声,听众赞叹不已。在陈少明看来,这才是生命的成就:“‘做哲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哲学当作一种思想活动,一是把哲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张先生就是做哲学的典范,是我继续努力的榜样。”
2014年,张颖在北京大学彭锋教授的鼓励与指导下,着手重写法国美学史,尝试在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基础上,钩沉一手文献,还原历史现场,清理新旧难题。历经六年,终有进展。2019年4月,张颖曾在邮件中向张世英先生兴奋地汇报这一研究临近尾声。“在许多年里,先生不时亲切指导,慷慨襄助。三年来,每逢9月10日,我都会为张先生点上一支蜡烛,深深缅怀。”先生之风,审美之境,张颖表示,愿竭尽所能,赓续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沿着北大美学的光辉足迹走下去。
在西方哲学研究中,中世纪哲学是一个相对冷清的领域,无论汉语学界还是西方学界都是如此。然而,和中世纪1500年间欧亚大陆拜占庭、阿拉伯、犹太、拉丁四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卓越成就相比,这一研究现状是难以匹配的。在获奖感言中,吴天岳表示,评审委员会之所以颁奖于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表彰他在西方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的工作,“我想这个奖也是对中世纪哲学研究的肯定和鼓励,它展示了汉语学界同仁的开放心态和慧眼独具。我也希望它能鼓励更多青年学者在相对冷清但重要的研究领域作出更出色的贡献。”
张世英先生早年是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专家,特别是黑格尔研究专家。在张伟1997年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哲学的时候,接触到的是张世英先生新一阶段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张先生一方面特别关注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另一方面也着力于中西哲学比较。这对于大学时代的张伟影响深远。张伟说:“张先生晚年特别致力于中西哲学的比较和融通。他希望中国传统哲学的弘扬和发展能与西方现当代哲学深入地、具体地结合。我愿意将这一希望和期待当作我个人未来思考和问学努力之所向。”
获奖学者致辞之后,世英哲学奖工作委员会还介绍了世英哲学奖项目展开的各项安排。据悉,2024年工作委员会将联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张世英书院举办包括获奖学者“荣誉邀请讲座”、青年学者哲学会讲等在内的系列活动,并且也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启动与讲座相关的系列出版计划。工作委员会还邀请张世英先生家乡领导介绍了张世英书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一系列学术和公众文化项目的稳步展开,将稳步提高世英哲学奖在学界的影响力,并以此推动哲学学术和原创思想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世英哲学奖是在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张世英先生亲自指导下,由中国泛海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学术奖项。其宗旨是赓续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思想品格,奖励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的学者。世英哲学奖分为学术成就奖及青年学者奖两种:学术成就奖旨在奖励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资深学者,青年学者奖则是表彰45岁以下且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