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的诗性精神与当代书写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
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长江,关键在于他心中有什么样的长江。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体系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根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与以实用理性为核心的黄河流域文化不同,长江文化是中国诗性文化和审美生活方式的杰出代表,不仅与马克思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深度契合,也是最适合从事文学创作和审美表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今天提出和推进新时代长江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需要回到长江文化的诗性精神,探索构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长江文学创作和长江美学话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文化既有主流形态和主体精神,也有多样的色彩和丰富的性格,如高原文化的浑厚苍凉、云贵文化的质朴热情、巴蜀文化的聪慧豁达、荆楚文化的浪漫激越、三湘文化的强悍刚毅、赣鄱文化的勤勉笃行、皖江文化的温厚练达、江南文化的柔韧灵动、海派文化的机敏融通……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要在深入研究和认识长江文化的本质内涵和核心特征的基础上,以创造出再现长江文明基因、传承长江诗性精神、承载长江两岸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和不懈追求奋斗的鸿篇巨制为己任,为传承长江文明、讲好长江故事作出更大更重要的贡献。
书写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新长江文学”
江 子
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兼组联部主任
河流是自然,也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滋养了流域的人民,创造了流域的文化,也催生了流域的文学。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写出了很多长江主题的伟大作品,可以说,一部长江史就是一部文学史。
新时代呼唤新的长江主题书写。在2020年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时指出:“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如何创造出新时代的长江文学史诗,也就是“新长江文学”,写出新时代长江主题文学新境界,是摆在我们所有文学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新长江文学”,应该是书写长江主题的中华民族新史诗的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勇于拓展新空间塑造新形态的文学。真心希望广大作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改革开放,从江西人民对长江流域的生态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奋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向着历史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难度进发,向着广阔的生活与心灵开放,努力刻画新长江进程中的新人与英雄,书写出关乎新时代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长江文学新篇章。
吸取长江文化丰厚滋养创作新时代戏剧精品
卢 川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一级编剧
江西是我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北民南迁的必经之地,又处在我国东西方向的长江黄金水道上,江西具有连接南北、横贯东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江西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江西戏剧涌现了汤显祖、蒋士铨、周德清等戏剧大家,孕育了弋阳腔、赣剧、采茶戏等众多声腔剧种。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8年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重现。近年来,江西创作推出了一些戏剧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了深受长江文化浸染培育的赣鄱大地上发生的生动历史和鲜活故事。
今天,我们要提高对长江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的自觉性,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本质特征、美学意义和时代价值,推进长江经济带文化建设,创作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戏剧精品。“河山赋其形,艺文传其神”,戏剧工作者将以饱满热情和心血才华,书写小事件、记录新时代,刻画小人物、反映大时代,描摹河山之形、时代之形,写出传神之作、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