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立足育人 引领未来
——走访上海市金山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栏目:聚焦
作者: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上海市金山区开出了一朵朵戏曲“小梅花”“小白玉兰”,这些可爱的男生、女生,在舞台上各展风采,于快乐和满足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家庭的和睦和信心,带给了教育启发和思考,尤其是为戏曲文化的赓续弘扬捧起了“星星之火”。

  是什么让上海市金山区成为“戏曲培育的大花园”?是什么让这里的5万多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可以接受免费且优质的戏曲教育,形成全覆盖的戏曲特色教育体系?本报记者走进金山,第一站走访位于张堰镇东贤路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三附中)。

  这里是金山区第一个开设戏曲课程的学校,也是金山区唯一一个拥有千人剧院的学校——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题名的“艺术剧院”,可以容纳上千名观众,每年举办艺术活动上百场,活动影响力辐射整个金山区乃至上海市及其他省市。

华三附中艺术剧院外景

  学生:越喜欢,越坚持

  周五下午,上海市金山区华三附中的同学们已经离校回家了,越剧社的同学们依然在紧张地排练着《貂蝉拜月》:走队形、学动作、学演唱……这已经是上海越剧院的李萍老师当天教学的第三个学校了,她在华三附中的教学结束之后,还要赶赴第四个学校。

  社团里,高一(8)班的汪奕晨刚到金山上学,在同学中是属于有家学渊源的小戏迷。“我很喜欢越剧,我的外婆就很喜欢。”考入华三附中,还进入专业老师执教的越剧社,对她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我想以后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汪奕晨在越剧演唱上更有优势,老师也建议她往这个方向上进一步加强:“老师对我们每个人的培养都很重视,大家都一样在成长。”

  对于高一(2)班的王添妍来说,演唱还是有点难了。“越剧还是挺难的,转音比较多。如果唱歌有天赋的话,掌握得就会比较快。”王添妍说,要学好越剧,每周两个小时的社团兴趣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后多听多看,去了解越剧的历史、表演等。作为高中生,学业还是很紧张,但王添妍还是很有信心坚持下去:“既然来了,那就不能学个一年半载不学了,高中三年都要坚持下去。”

  高二(10)班的盛涵萱身着戏服,她和其他几位同学在团队里是唱做兼顾,比舞蹈队的同学需要更多演唱。从零基础入团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她的气质娴雅文静,她说:“学戏,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还可以让自己的形体变得更好,每一次的表演中也能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

华三附中学生表演黄梅戏《到底人间欢乐多》

  教师:艺术育人,培育生态

  早在2009年,华三附中就开始引入戏曲教学进校园。最先是京剧进校园,邀请上海京剧院专业老师定期授课,之后是黄梅戏。2018年,华三附中迁址张堰镇,这里有着深厚的越剧传统,引进越剧课程也就成为“入乡随俗”的事情了。

  戏曲教育作为“艺术育人”的一个载体,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华三附中也形成了自己明确的实施原则:坚持育人宗旨、学习与欣赏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学校专门设置了适合戏曲学习、表演的专用教室和舞台;在校园墙壁、橱窗等各处推广戏曲知识;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每学期都有戏曲节目和作品展示;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发戏曲文化校本课程和评价标准……“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戏曲,但至少很多学生感受到戏曲是非常优美且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三附中“戏曲进校园”活动项目负责教师干伟斌说。

  在“戏曲进校园”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华三附中特别注重科学合理安排评价。干伟斌介绍,在戏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等方式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此外,还采用自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进行描述性、鼓励性评价。

  华三附中在金山区“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推进格局里,不仅起到引领作用,更是辐射周边的“磁场中心”。校内艺术剧院多次承担和配合中国剧协、上海市剧协、金山区、区教育局及张堰镇等各级单位组织的戏曲比赛和演出。

  一个个热闹且有意义的活动的背后,是巨大的安保压力和学校人力、财力的无私投入。但孩子们的笑容、来自各方的认可,都成为华三附中坚持培育一方文艺生态的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华三附中学生表演京剧《霸王别姬》

  学校:戏曲教育,立足育人

  华三附中于1984年1月建校,迄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学校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每过5年,就要编写一本学校5年大事记。

  从荔浦路到卫新路,再到东贤路。“东贤路上再起航,我们是铆足了劲,‘致力于做最好的教育’是我们搬迁至古镇张堰之后不由自主的选择。”华三附中校长干亚清在《东贤路上再起航》这本2015年至2019年华三附中大事记的前言中写道。

  大事记中记道:2018年4月13日,高一(4)班班主任李郁优老师从戏曲中所包涵的“忠孝节义”等为人品德、“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讲起,声情并茂地为大家阐述了戏曲的育人价值;2018年11月21日下午,学校小剧场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越剧演出;2019年6月23日下午,华三附中“戏曲进校园”“黄梅戏”阶段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在艺术剧院举行……

  这些“戏曲进校园”的一点一滴,都体现了华三附中坚持“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成事中成人”的办学理念以及对新时代“五育融合”意义和内涵的深刻理解。“高中的艺术教育,从过去的音乐、美术、舞蹈拓展至书法、戏剧、戏曲和影视”,在干亚清看来,加强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干亚清介绍,在戏曲教育上,华三附中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设计。首先是师资建设,既提升校内艺术教师的戏曲知识,又聘请校外专业戏曲教师,还吸纳相关的家长资源;其次,注重校园戏曲氛围环境的营造,不仅将戏曲名家请进来,还走出去如组织师生看戏、支持学生表演等;第三,加强硬件建设,学校不仅有戏曲专业教室,还采买置办相关行头;此外,学校还编写戏曲读本,组织承办各类戏曲活动,邀请全国教师开展黄梅戏、京剧、昆曲、越剧等教学研讨会。如此,在“戏曲进校园”的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同步着力,一方面推动本校的戏曲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集结全国力量来总结梳理“戏曲进校园”的经验,让戏曲教育能够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亮点,并且使之真正有效地立足育人,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语言能力和形体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干亚清强调,“戏曲进校园”最终要看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有利,落脚点还是要在育人上,“学生们是否得奖不重要,以后是否成为戏曲专业人才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总有一款教育适合他’”。

  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华三附中艺术剧院上演了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带来的锡剧《瞿独伊》,这部戏讲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瞿独伊跨越苦痛、实现精神涅槃的人生故事。看到学生们凝神地欣赏、热情地鼓掌,干亚清感到特别欣慰,他说:“这是永久的青年、永久的人生!”他认为戏曲教育要引导学生发现剧目的主题和内核,体会主创的用心、匠心,领悟生命的价值。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