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联:
构建“9+N”文艺志愿服务新格局
栏目:新气象
作者:王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如何让富了“口袋”的老百姓富“脑袋”,如何通过文艺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同时解决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农牧民、不熟悉农村牧区、文艺创作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内蒙古文联创新开展“我们的美好生活‘9 +N’”文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打造现代乡村文化名片,开创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提振起万千农牧民精气神。

  内蒙古文联科学规划,坚持特色发展,结合14个文艺家协会和19个文艺社团的专业特点、业务种类,策划推出20个活动,从农牧民实际需求出发,征求基层意见后,筛选出“村歌嘹亮”“为人民而舞”“微笑的力量”“画画我们村的‘明星’”“赋雅乡村”“名家为你写家训”“夸夸身边的好典型”“我与名家唱大戏”“书写我们的美好生活”9个活动项目,涵盖音乐、舞蹈、摄影、美术、诗词、书法、曲艺、戏剧、文学9个文艺类别。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结合本村优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由各村从9个项目中自行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由文联组织相应门类的艺术家上门指导,联合农村文艺爱好者共同实施,构建起专业与业余、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文艺志愿服务格局。

  在实践中,打破以往单向传导,主推“文艺+身边人”“文艺+身边故事”的模式,力求找准与群众的契合点,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在文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中“唱主角”。比如,“村歌嘹亮”项目尝试让更多当地音乐工作者、爱好者挑大梁。当前,共创作推出村歌200余首,《人人都说杨家堡好》《咱们的缸房地》等歌曲朗朗上口、广为传唱。“村歌嘹亮”项目得到中国文联的充分认可,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国文联系统宣传推广,由此延伸出“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后续将在全国推广。

  内蒙古文联还结合基层实际,策划推出“文化村长”、文艺队长、“我向大师学技艺”、“点亮美好‘夜’生活”、“我和网红同带货”等活动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9+N”模式。如,兴安盟380位“文化村长”组织广大村民开展村歌录制、村舞排演、MV拍摄制作、网红地打卡、视频拜年等工作,并利用自身知名度,宣传推广嘎查村旅游产业、非遗文化和农副产品等,实现文化文艺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内蒙古文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问题意识,坚持有解思维,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围绕新问题、深层次问题、急难愁盼问题,立足岗位职责,发挥自身优势,踩准助力乡村振兴的节奏,找准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目前,在文艺家、文艺工作者的带领下,农牧民群众有了自己的文艺爱好和特长,农闲时间唱唱歌、跳跳舞、写字画画,并自发成立了各种文艺演出队伍,从台下看演出的观众到参与“村晚”的主角,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精神更加富足。全区已有500余个嘎查村(社区)开展“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文艺品牌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4000余场次。在村口石头上可以见到讲述该村民族团结奋进历程的村赋,在文化广场有书法家撰写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在村宣传栏有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精巴媳妇等农牧区“明星”的画像,家家户户墙上悬挂着向善向上的家训和对联,文化大院笑脸墙贴满了农牧民辛勤劳作、喜迎丰收的照片,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的村歌唱出了村子的景美、物阜、民丰,村民的广场舞和戏剧演出让农忙后的生活多姿多彩。

  文艺家联合基层文艺组织立足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实现艺术与乡土相融、文化与产业相亲。如,科右前旗全力打造柳树川村为“全区文化振兴示范村”,设立“柳树川农民艺术馆”“柳树川文艺志愿服务站”,举办“柳树川本土农民艺术家根雕绘画书法展览”“漫游科右前旗500里书香文艺长廊”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土默特右旗剪纸艺术合作社让剪纸这项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技艺,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活力产业。最美文艺志愿者乌兰图雅、齐峰、呼斯楞、李德戈景、天骏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正能量偶像担任兴安盟“文化村长”,发挥他们的艺术专长和名人优势,教村民和文艺爱好者唱歌、跳舞,拍视频发朋友圈,向外地游客宣传乌兰毛都大草原、代钦塔拉五角枫、曙光村的花海、高根营子的神骏湾和好吃的兴安盟大米,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农副产品热销。

  “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文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将文艺志愿服务变成了“双向奔赴”的求索之旅,文艺工作者持续深扎基层一线,文艺创作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人民群众中。文艺志愿者把“我们村”挂在嘴边,记在心间,时常邀约所属协会的会员和其他协会的艺术家朋友到所在的嘎查村体验生活、采风创作、艺术辅导。广大艺术家向山乡汲取灵感,激发了文艺创作活力,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应运而生。

  乡村振兴,塑形塑魂。乡村文化振兴的“种子”必能长成参天大树,成就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