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日前由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兰牧骑创演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歌舞剧《我的家乡》便是一部以理想和家乡为题眼,以青春和奋斗为脉络的作品。该剧以返乡青年人才敖登和驻村青年干部赵存毅的奋斗历程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们用青春力量赋能家乡建设的伟大事业,挖掘新时代青年扎根祖国边疆,建设美丽家园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内涵,彰显出当代青年的奋斗精神。
从小在乌拉特草原上长大的蒙古族女孩敖登,研究生毕业以后留在了大城市,机缘巧合之下做起了网络主播,在粉丝们的鼓励和同学赵存毅的邀请下决定回乡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先后遭到了爷爷的反对、乡亲的误解和投资人意外失联等各种难题,敖登和赵存毅二人最终克服困难,号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返乡队伍中,带领牧区群众走出了一条以技术促发展的致富道路。歌舞剧《我的家乡》打破了以往陈旧的叙事套路,把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了美丽的乌拉特中旗,将青年返乡的动机归因于对建设家乡的美好希望,从而使得故事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厚重,人物之间的感情更加朴素和真挚。全剧以一种蓬勃向上的基调,把年轻人热情洋溢的姿态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浪漫性融为一体,用一种温婉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回乡创业不再是“家乡向左、梦想向右”的割裂与对立,进而传递和延展出哺育与反哺、传统与创新、坚守与奋斗的内在精神,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蕴含在新时代守疆事业之下的奋斗精神。
诚然,缺少情感的家乡是不足以生发出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的,因此以敖登和爷爷的亲情以及敖登与赵存毅的爱情勾勒出的两条副线使得故事递进更有层次,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剧中爷爷是一位淳朴的老银匠,当他得知敖登决定回乡创业后表现出来的近乎蛮横的反对,与后来敖登陷入创业危机时,愿意以自己的银匠铺子帮助孙女重新获得乡亲们的信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涌动于血脉深处的亲情折射出老一辈人对子女的无私付出,凝聚出的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永续传承的奉献精神。敖登和赵存毅的感情线在剧中并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开来,而是以两人相互扶持的奋斗历程为载体,完成从志向相同到情投意合的自然过渡,这种基于共同理想所升华出的爱情纯粹而坚固,为心爱之人的梦想拼尽全力,让奉献精神在爱情的加持之下成为彼此成就的助推剂。全剧结局圆满,在充满烟火气的欢歌笑语中把蕴含在亲情和爱情之下的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建设家乡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歌舞剧,《我的家乡》用极具少数民族韵味的歌曲和舞蹈展现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令人惊喜的是第一场的草垛舞,这一贴近生活从劳动场景中提炼出的舞段,给予人强烈的生活既视感和艺术审美感,举重若轻地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牧区发展的蓬勃生机。音乐风格上采用歌、舞、旁白并进的手法,将内蒙古民歌以民谣的形式融入流行音乐,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舞台空间的划分也十分灵动,通过轻微的舞美布局调整,使场景完成精巧的转换,展现出生态优美的呼勒斯太湖风景。尾声《鸿雁》的旋律将情感爆发和戏剧效果推向高潮,让视觉冲击伴随着悠扬的旋律直抵心扉。
歌舞剧《我的家乡》的创排单位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兰牧骑是一支有着60多年历史的乌兰牧骑队伍,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努力在舞台呈现中也得以窥见,声乐、演奏、舞蹈等不同专业的演员们身兼数职共同完成一部大型舞台剧作品,是值得充分认可和肯定的。但是作品还有一些提升空间,比如换场节奏不够紧凑,台词细节还需进一步打磨,表演要更深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等,期待和关注这部作品在未来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完善。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正如剧中的青年主人公一样,这部作品的主创成员几乎全部是来自内蒙古地区本土的90后青年创作人才,无论是戏里戏外还是台上台下,他们用青春书写出“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的豪迈,用激情奏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昂扬,给出了建设家乡的动人答卷。